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明照,以及杨明照《拾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 "不胜清怨却飞来"中的"胜"字有何有
- 重庆大学b区地址
- 杨明照的生平简介
- 重庆大学怎么样?
- 书的别称
Q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齐刘勰所著。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年)间。
这是一部在魏晋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学理论著作基础上总结性的巨著。内容精博,体系严密。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
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纲领。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宗经即强调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例如赋、颂、歌、赞,都源于诗经。他还提出了宗经的具体要求:“故文能宗经,体有6义,一则精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6条要求,就是贯穿在全书中的对文章肯定与否定的原则标准。如《辩骚篇》称赞屈原能“取熔经意,自铸伟辞”。
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比之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要详细周密得多。
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
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态度、方法作了专门探讨。
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全书虽贯穿了原道、宗经、征圣的儒家思想,造成一定局限性。但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其一,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他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注意到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对文学盛衰变化的影响。如论建安文学“雅好慷慨”的风格出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环境。《通变篇》还系统地论述了历代义风的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
其二,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吟咏情性”、“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并重视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还对“情”与“景”的关系、风骨、艺术想象等问题作了阐述。
其三,专门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他认为批评家要有深广的学识修养,采取“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从多方面加以观察。
《文心雕龙》的许多精辟见解,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
研究、注释《文心雕龙》的著述颇多。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等。
Q2:"不胜清怨却飞来"中的"胜"字有何有
蔡邕字伯喈(后汉大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菶菶萋萋,雝雝喈喈。”后句是说凤凰叫声。这名字多好!
孔稚珪字德璋(南朝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令闻令望,如圭如璋。”君子以玉比德。相似的还有词学家唐圭璋。
杜如晦(唐相)(@香风智乃 提供)
出处:《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高行周(五代名将)、高怀德(行周子)
出处(只是猜测):《小雅•都人士》:“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大雅•板》:“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周邦彦(北宋大词人)(@关山暮雪 提供)
出处:《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国家的俊杰!
杨维桢(元代诗人)
出处:《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栋梁之才。相似的有晚清词人邓廷桢字维周。
揭傒斯字曼硕(元代诗人)
出处:《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是说鲁国公子奚斯作新庙,特别的雄伟壮观。当然这几句诗的意思清代人有新解释。
吴敬梓(明文人,写《儒林外史》那位)
出处:《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代表父母。
方苞(清桐城文家)
出处:《大雅·生民》“实方实苞。”这句是形容谷物幼苗生长。此君和下面江永都要姓名相连看才是出自《诗》,应该不是巧合~
王引之(清朴学大家)
出处:《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就是说希望后代能继承好门风。结果王引之果然接过父亲的大旗,成就了“高邮二王”的学术地位。
朱骏声(清文字学家)
出处:《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是说文王有美好的声望。
近现代、当代
程长庚(京剧泰斗)(据《中》文)
出处:《小雅·小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王国维(不解释)
《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不过好像也挺接近《管子》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袁克定(袁世凯子)
出处:《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寄托了多么好的寓意啊……同理还有著名诗人臧克家。
阎锡山(民国军阀)
出处:《大雅·江汉》“锡山土田。”“锡”就是“赐”。《诗》《书》等表示“赏赐”的句子特多。类似的名字还有皮锡瑞(晚清经学家)、裘锡圭(当代文字学家)等。
梁思成(不解释)
出处:《商颂•那》“绥我思成。”《商颂•烈祖》“赉我思成。”解释起来,“思成”可以理解为对祖先的怀念。
周作人(不解释)
出处:《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大雅•旱麓》:“岂弟君子,遐不作人。”(之前把这两处弄混了(⊙﹏⊙)今改正)和“树人”一样是培育人才的意思。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出处:《召南·甘棠》“蔽芾甘棠。”
邵洵美(现代诗人)(@戚不二 提供)
出处:《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傅斯年(不用解释了)
出处:《大雅•下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永远保佑你
唐圭璋(词学家)
相同的有南朝文人孔稚珪(最有名《北山移文》)字德璋。
方壮猷(历史学家)
出处:《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是说将帅方叔虽年高,依然能深谋远虑。姓方的叫这名儿,不可谓不巧。
朱其华(新闻学家)(据《从》文)
出处:《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秦邦宪(即博古)(据《中》文)
出处:《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冯白驹(革命家)、邢贲思(理论家)(据《中》文)
出处:《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李维汉(革命家)(据《从》文)
出处:《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任弼时(革命家)
出处:《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佛”就是“弼”)。
张闻天(革命家)
出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胡乔木(中共理论家)(据《中》文)
出处:《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陈野苹(前中组部副部长)(据《中》文)
出处:《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钱其琛(前外交部长)(据《中》文)
出处:《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贺敬之(诗人)
出处:《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命维思。”
郑朝宗(文艺理论家,钱钟书研究专家)(据《从》文)
出处:《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杨明照(文献学家,《文心雕龙》研究专家)
出处:《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许倬云(历史学家)
出处:《大雅•云汉》“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汤用彤字锡予(国学大师,真的堪称大师)
出处(强烈怀疑):《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贻我”不就是“锡予”咩……只是怀疑……
刘纲纪(美学家)
出处:《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大雅•嘉乐》“之纲之纪,燕及朋友。”
公刘(诗人)
出处:《大雅·公刘》……“笃公刘”,怹可能比较喜欢“笃”的品质吧~
最后来几位明星:
张赫宣(参加《好声音》出名的男歌手)
出处:《卫风·淇奥》“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白凯南(冯巩徒弟,相声演员)
出处:《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陈乐基(香港歌手)
出处:《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郭敬明(不解释)( @顾乔乔 提供)
出处:《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
还有一个天津相声演员叫谷宗翰,不怎么出名,但确实是好名字,出自《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现在没有宗法制了,不过这个名字寄予了父母希望孩子成家立业,成为家国栋梁的企望。
谢谢了
Q3:重庆大学b区地址
重庆大学B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
重庆大学B校区是原重庆建筑大学,总占地595亩。
主要包括:理学部(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学部(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
Q4:杨明照的生平简介
杨明照(1909~2003),字韬甫,重庆大足人。1909年农历10月23日生。1926年春,考入大足县简易师范。1927年又考入县立初中。1930年进入重庆大学文科预科。1932年秋升入本科国文系后,开始攻读《文心雕龙》。1935年秋,杨明照成为四川大学学生。在川大,他继续钻研《文心雕龙》。1936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史专家郭绍虞,继续深入进行《文心雕龙》的研究。1939年夏,《文心雕龙校注》杀青定稿,这本书成为他学术生涯的奠基之作,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学社出版以后,台北世界书局、河洛书局、香港龙门书局皆相继翻印或影印。日本立正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户田浩晓专门撰写了《读杨明照氏的〈文心雕龙校注〉》一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校注》中“有不少发前人所未发的见解”,堪称“自民国以来一直到战后《文心雕龙》研究的名著”。台湾学者王更生说,此书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新的断代。
在研究学习期间,除了写作《文心雕龙校注》一书以外,杨明照还先后写出了《庄子校证》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燕京学报》(1937-1939)和《文学年报》(1937-1939)上。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杨明照在十年浩劫中完成的近60万字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该书一出,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香港《大公报》专文介绍该书,认为这是杨明照继《文心雕龙校注》之后,积40余年功夫而成的硕果,解决了某些千古疑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内学者将此书誉为“研究《文心雕龙》的小百科全书。”此后,杨明照出版了40万字的《学不已斋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和20余万字的《刘子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版)。同时,还发表了《抱朴子外篇校正》(1985年《文史》23、24辑)等论文。
1978年,杨明照出任川大中文系主任,1981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学术界,也担任了不少学术团体的领导,历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昭明文选》学会顾问、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全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四川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省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成都市文联主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委会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等。
进入90年代以来,杨明照老当益壮,不仅撰写了《文心雕龙版本经典录》等多篇论文,而且还完成了约82万字的巨著《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出版),被学界誉为“皇皇巨献,真可谓千秋大业,万世宏功!”
1999年9月,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华书局等十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杨明照教授九十华诞庆典”。90高龄的杨明照先生,仍担任四川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每天伏案写作,孜孜不倦。
2003年12月6日中午12时45分,杨明照先生在川大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
杨明照先生学而不已,笔耕不辍、勤苦以之,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其领域涉及《庄子》、《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说文解字》、《淮南子》、《刘子》、《抱朴子》、《文选》、《文心雕龙》、《史通》等古代典籍,先后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出版《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刘子校注》、《抱朴子外篇校笺》、《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文心雕龙校注》、《学不已斋杂著》等专著。其研究成果无不沿波讨源,义周虑赡,向以严谨精深享誉学界;杨先生对中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研究,被公认为划时代的成果,先生本人亦被誉为“龙学泰斗”。
文革之初,杨明照受到批判,因检查写得好躲过一劫。检查中说:“雕龙对人民毫无好处,只能培养出如刘济昆一类崇拜封、资、修、大、洋、古的学生。养猪则对人民有很大好处,将猪养肥了,可以改善群众的生活,人人每个月多分配几两猪肉。自己也就越能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我深刻认识到,越雕龙越反动,越养猪越革命。”“校革委委员们看了杨教授的文章(按:指检查)后,大表赞赏,通报表扬,强调这是知识分子的‘康庄大道’,要全校师生向他看齐。杨教授改造有成,升了官,被任命为养猪队队长。”另据我所知,杨教授生前一直是欢喜吃肥猪肉的。”(刘济昆:《文革大笑话》,香港昆仑制作公司,1993年3月5版,第103页、第104页)
杨教授翻身成为红色专家后,为一时健将,亦带队批判他人。如《仓央嘉措情歌》的译者曾缄,性格狂放,为四川大学前任中文系主任,亦是杨的师长辈。杨明照《文心雕龙译注》书成,曾吟诗一首讥之,其中有句云:“文心雕成未是龙”,终于祸从口出,惨死于群众运动中。
Q5:重庆大学怎么样?
重庆大学非常好。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重庆大学既是985大学,也是211大学。
庆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共中央直管副部级,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同建设,建筑老八校之一。
学校介绍:
学校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5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70万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35个,开办本科专业99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
有在校学生4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00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重庆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Q6:书的别称
别称,汉语词汇,指与常用名称同为官方正式名称的其他名称。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书的别称,希望能帮到大家!
书的别称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铅录》。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古代图书的两个别称
一、牙签
1、唐韩愈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2、南唐后主李煜诗《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清代鲍廷博诗《挽顾抱冲茂才》:“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以上诗中“牙签”均指图书。
图书为何在古代又称之为牙签呢?这是因为古代图书早期形态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标签牌多用象牙或兽骨制作,以区别甲乙,利用检索,后遂指代图书。后来“牙签”的名让图书占有了。而古代的牙签则称之为“剔齿”、“剔齿签”、“剔牙杖”、“牙杖”、“挑牙”、“柳杖”等。
二、梨枣
1、清代袁枚《秋夜杂诗》之九:“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
2、明代谈迁《北游录·上吴骏公太史书》:“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以上“梨枣”均指图书。
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中国的印刷术。梨树和枣树是最为理想的刻印材料,不仅品质符合刻板要求,而且取材容易。因而“梨枣”便成了图书的另一称呼。
书籍的别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本文要说说书籍本身的部件和成书过程中有关的别称。
一部书,就像人体一样,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名称。书的正面首页,称为“封面”,又叫“书面”、“封一”、“封皮”、“书皮”、“书衣”。封面的背面称为“封里”,又叫“封二”。书的后表层,称为“封底”,又叫“封四”,它们背面称为“封底里”,又叫“封三”。书籍被装订住的一边叫“书背”,又叫“书脊”。新式装订的书籍,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名称等。与书背相对的一边叫“书口”、“翻口”,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在封面的后面有“衬页”,又叫“补页”,分为“双衬”和“单衬”。在封面或衬页的后面有“扉页”,古代称之为“护页”或“副页”。扉页的正面往往刊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的名称;扉页的背面刊有图书版本记录等事项。扉页过后,才开始进入书的主体部分,书页上印有文字和图画的部分称为“版心”,不包括四周的白边。版心到书顶的一段空白称为“天头”,亦称“书眉”,通常在阅读时作眉批之用。版心到书根的一段空白称为“地脚”,与天头合称为“天地头”;版心到书背的一段空白称为“订口”。
书籍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版心”。
正文的前面往往有“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等。其后往往有“凡例”,又称“例言”、“发凡”,是说明著作内容、编纂体例的文字。“凡例”语出杜预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国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凡例之后,一般是“目录”,又称“事目”、“总目”或“序目”,古代称之为“最凡”、“最目”,今天仍有沿用,是用来总括书的内容、提要和目次的。《周易·天官·司会》中曰:“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汉朝的刘玄作注说:“书,谓簿书契,其要凡也。”注释曰:“最凡,为计要之多少,以为契要。”孙治让的《周礼正义》上又说:“最凡与最目义同。”
目录之前或后是“序”,序也叫“叙”或“绪”,又称“序言”、“序文”、“序论”、“绪论”、“绪言”、“叙言”、“前言”、“前记”、“弁言”或“书首”。也就是发端之言,说在前面的话。《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释文曰:“绪言,犹先言也。”弁,是古代的一种帽子,所以人们就用弁言喻称序言。唐以后称简短的序为“引”。宋苏询父名叫“序”,询文因讳“序”而称“引”,后人沿用。因此序、引遂指同一文体。引亦称“引言”或“引文”。
书的正文又称为“本文”。其中不附加注解评点的正文称为“白文”,《朱子全书·易》说:“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很多书都有注解,特别是重要的古籍。这种对先秦经典作注释的工作始于汉代,这些注释称为“传”、“笺”。如《诗经》就是毛亨传,郑玄笺。开始“传”与“笺”都有它们的特定含义。传(zhuan音撰),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注解还称为“解”、“训”或“诂”。“解”、“训”都有解释之意,同时也是对古代典籍的注解。“诂”指用现代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也指古代语言文字的词的本义。“诂”常常与“训”连在一起,称为“训诂”或“诂训”。“故”通诂,所以也称“故训”、“训故”,都是对古言古义的解释。
注释还称为“章句”,即剖章析句的意思,后泛指书籍的注解。
注解除了有注、传、笺、疏、训、故、诂、解等称呼,后世又增添了许多双音词,其义也基本相同,如:“注文”、“诂语”、“注说”、“注述”、“注训”、“注脚”、“注疏”、“注解”、“注释”、“训注”、“训传”、“训解”、“训释”、“疏注”、“笺注”、“笺训”、“传记”、“传笺”等等。
正文的后面,大多有后记,亦称为“跋”、“书后”。它和序一样,是一种文体,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往往由作者抒发写作过程中的甘苦或请后学或同仁作一评价。倘若这些跋是由编辑写的,这些跋称“编写”或“编后记”。一些书的后记后面还有“索引”,又称“备检”、“通检”、“引得”。它是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注明出处,按次序排列,以作备检。
我国远在纸张发明之前就已有了著述。那时书写的材料为“简”与“帛”。简是竹片或木片,称“札”或“牍”,后统称为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的称“策”或“册”。帛是古代丝织物的统称,素是白色生绢,都是书写材料。《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为纸。”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人书贴犹用竹简》说:“南宋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可见蔡伦造纸之后很长时间,还没完全淘汰竹简。因此,古时就用这些书写材料代指书籍。如:“竹帛”、“竹简”、“竹素”、“竹书”、“书策”、“简素”、“简策”、“简册”、“简牍”、“简编”、“编简”、“简籍”。如柳宗元《读书》诗:“竞夕与谁言,但与竹素俱。”杜甫《秋野》诗:“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清代陈梦宵《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怜。是非留竹简,方寸付苍天。”
简素还有个来历。汉代应劭《风俗通》说:“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今东观书,付素也。”后来就以“简素”称书籍。
简册、简策相同,既指书籍,又指史籍。如宋代曾巩《寄赵官保》诗:“素书谠言留简册,高情清兴入林泉。”谠言,正直的言论。
简编、简籍、编简亦指书籍。如韩愈《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唐代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书写用的竹简也叫“青简”、“汗简”。古时用竹简写书之前,先以火炙简使其出汗,使竹青易写,也不为虫蠹,名为杀青。所以称“青简”、“汗青”或“汗简”,也代指书籍、史册。如文天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严复《和荆公<适意>》:“橙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阵阵。”
前诗中的“韦编”一词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皮绳,古时用皮绳把写好的简编缀成册叫“韦编”。后来就称《易经》为韦编,进而又泛指一切古籍。“韦编三绝”即皮绳数断,可见翻阅之勤。
与韦编近似的还有“青编”,青编即“青丝简编”。这就是用青丝联缀成的竹简书,借指史籍,亦泛指书籍。
残旧的竹简称“枯竹”,亦代指古旧典籍。如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
古时用帛写书,必先裁割成块,称为裂帛,后“裂帛”也成为书籍的代称。
帛有多种,白色的称素,浅黄色的称缣或绷素,常用以书写,因而也以“缃帖”、“ 缃素”、“ 缃缣”、“ 缃牒”、“ 缣素”、“ 缣缃”、“ 缣蒲”、“ 缣简”代称书籍。如明代高启《临顿里》诗有“旧史堆缃素”之句。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诗:“当时备巡游,今不存缃缣。”骆宾王《上充兖州刺史启》:“颇游简素,少阅缣缃。”
缥(青色丝织品)和缃素,常作书套、书衣,称为“书帙”、“ 缥帙”、“缃帙”、“缃缥”、“缥缃”、“缥书”、“ 缥囊”、“简帙”、“青缃”,这些也都成为书籍的别称。如苏拭《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月升。”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缥缃雄丽藻,韦布富经纶。”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于缃帙。”蔡有守《晦间嘱题蒹葭图》诗:“此间谁识凄凄意,写入青纲只是秋。”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小堂倦缥书,华池厌修竹。”
“瑶帙”是书套的美称,也代指书。如明代郑真《题长淮送别图赠吴兴阮文肃》诗:“归取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
古时还有玉制的书籍封套称“瑶检”,亦代指珍贵书籍;如唐李峤《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跪发珍藏,肃承瑶检。”
珍贵的书籍亦称“玉版”和“玉简”。它们的本意是指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后作为珍贵典籍的代称。
古代用帛或纸写成的书,为了便于保存,常把它们装核起来,用木棒(也用金、玉、瓷、象牙)等物作轴,卷成束,称为一卷。所以书称为“卷”或“卷轴”。篇幅长的书分为数卷,所以卷亦指书籍的'一部分,如上卷、第一卷等。以前说手不释卷,卷即书。有时也称书为“书卷”。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末触。”三万轴即三万卷。牙签即牙骨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旁作为标识。因而“牙签”、“签轴”都成为书籍的代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有“整整牙签饱蠹鱼”之句。古时还常常把数卷书卷成一束,用布帛或袋子装起来,叫做帙或函,即书套。所以“卷帙”、“签帙”、“签函”也代称书籍。如陆游《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诗:“贯花签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书籍怕虫蠹,恰有一种香草叫芸香,花叶皆有强烈的气味,放人书中可以避蠹驱虫,因而称书籍为“芸帙”、“ 芸编”或“芸签”。如明代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在这个戏里还有两句词:“黄卷看来消白日,朱弦动处引清风。”其中黄卷亦指书。杨明照在对《抱朴子》的校笺中说:“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蘖汁染之以防蠹,故称书为黄卷。”
在用简牍书写时,官方还规定,法律和经书长二尺四寸,非经律者一尺二寸,通常取整数,说“尺书”,亦指书籍。如汉王充《论衡·书解》:“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燔fan音烦,焚烧。)
古代书于木版书都是方形,把简联起来称册或策。所以“方册”、“方策”也指书籍。如《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这些古书究竟是什么著作,众说不一,皆无实据。可视为重要古籍。因而由它们派生出许多古籍的别称。如“坟丘”(三坟、九丘的并称)、“坟索”(三坟、八索的并称)、“坟典”、“典坟”(三坟、五典的并称),这些都泛指古代典籍。另外如“坟籍”、“坟策”、“坟素”、“坟史”也指古代典籍。其中坟史指典籍、史书。《抱朴子·逸民》:“穷览坟索,著述粲然,可谓之言矣。”晋代潘岳《扬荆州诔》:“游目典坟,纵心儒术。”
另外“典文”、“典书”、“典雅”、“典籍”、“典艺”、“典经”、“经典”、“典传”、“经籍”、“经帙”、“书典”均代称古代书籍。现代常用“经典”、“典籍”指权威性著作。
以前,《诗经》和《尚书》是两部重要的古籍,所以后人常以“诗书”泛指书籍。如云“熟读诗书”。
通常还称书为“书本”、“书文”、“书册”等。古人还以耕田比喻读书,称书为“书田”,如宋代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耕播。”
除了书籍本身的名称和别称,成书过程中一些相关的事宜也有不少别称。
一部书从写稿到出版,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精于选材,巧于布局,还要注意语言的润色。书稿写成后还要再三推敲,反复修改。在改稿过程中,有时还需要请师长、友人批评指正一番。请人修改指正自然要态度诚恳,语言谦虚,这时就要用“斧正”、“郢正(政)”、“削正”、“笔削”、“涂乙”等一类谦词。关子“斧正”与“郢正”,《庄子·徐无鬼》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郢地有个人鼻尖上有一点像蝇子翅膀一样大小的泥土。他让一位石匠与他削一削,石匠抡起斧头,运斤生风,银光闪闪,但见那人鼻尖尖的丑处尽除,鼻子却端端正正,丝毫未受伤害。从此,人们就用“郢正”、“斧正”作为请人修改文章的谦词,意为巧匠运斤能使原稿生色。鲁迅的《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序文呈与……祈大加斧正。”魏际瑞的《与子弟论文十三》中曾就此详细介绍:“人以文字就质于人,称曰正之。忽念政者正也,改称曰政。又念正者必须删削,乃曰削政。又念斧斤所以削也,转曰斧正。又念善斧斤者莫如郢人,易曰郢政,且或单称曰郢。”苏曼殊《与刘之书》:“拙诗蒙斧政,不胜雀跃。”古代无纸,一般以竹简或木板为书,碰到错误之处,就用刀削去,并用笔改正。后来人们就把修改文字叫“笔削”或“削政”。《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涂即抹去,乙就是勾画。因此,“涂乙”也用来指删改文章。“雅”的本意为正确,所以古人在请人修改文章时也用“雅正”一词。今天多用“指正”或“教正”二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想要文质半取,风骚两挟,就需要润色。“润色”又称“润饰”、“文饰”、“藻饰”,都是修饰使之有文采的意思。宋王安石《西垣当直》诗:“讨论润色今为美,学问文章卷更醇。”朱烹也说过:“润色,加以文采也。”《宋史·蔡肇传》中对蔡肇文笔大加赞赏:“肇援笔立就,不加润饰。”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曾引庄周言曰:“辨雕万物,谓藻饰也。”
修改文章往往比写文章还重要,需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代诗人贾岛一日于驴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在驴上俏声吟哦不前,时时作推敲的手势。不知不觉走了半条街,旁观者惊诧莫名,贾岛却视而不见,直至撞上了韩愈的车驾,韩愈正要责问贾岛,贾岛释曰: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冒犯上官,敬恕非礼。韩愈立马思索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比较好。”后来人们就把斟字酌句、反复考虑称为“推敲”。
古代炼丹术称丹炼成之后可点铁石成金,后来人们就用“点铁(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宋黄庭坚《答洪驹文书》有这样一段话:“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人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画家点笔染翰,挥毫作画,称为点染,后来也比喻修饰文字,文章经过润色、修饰,才能够文采四溢,流传长久。
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定稿前一步步地组织、修改、删削、增添过程就是编辑过程。编辑又叫“缀辑(集)”或“编削”。任昉的《王文宪集序》中说:“是用缀辑遗文,永贻世范。”李贤注《说文解字》时说:“编,次也。即依次编排,削则如前所述,是对竹简而言。”
文章或书稿在付印之前需要校勘,“校勘”又称“校对”、“校订”、“校改”。即对照可靠的资料,改正书稿中的错误。有的书有几种版本,当以一种版本作底本,需要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校订,称之为“参校”。古代的书籍今天出版前校对时,需要加标点,因此称之为“校点”。古代校勘文字时,用丹砂和铅粉,故人们就把此举称作“丹铅”、“梓”,意为刻木板,古代书籍先刻木板,然后才能印刷,称为“付梓”,现在人们仍然沿用。
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一部书终于出版了,就像母亲经过十月怀胎,孩子终于出生一样,因此人们就用“问世”来拟称书籍的出版。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关于杨明照和杨明照《拾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杨明照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温度4~1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明照,以及杨明照《拾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 "不胜清怨却飞来"中的"胜"字有何有
- 重庆大学b区地址
- 杨明照的生平简介
- 重庆大学怎么样?
- 书的别称
Q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齐刘勰所著。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年)间。
这是一部在魏晋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学理论著作基础上总结性的巨著。内容精博,体系严密。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
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纲领。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宗经即强调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例如赋、颂、歌、赞,都源于诗经。他还提出了宗经的具体要求:“故文能宗经,体有6义,一则精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6条要求,就是贯穿在全书中的对文章肯定与否定的原则标准。如《辩骚篇》称赞屈原能“取熔经意,自铸伟辞”。
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比之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要详细周密得多。
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
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态度、方法作了专门探讨。
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全书虽贯穿了原道、宗经、征圣的儒家思想,造成一定局限性。但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其一,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他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注意到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对文学盛衰变化的影响。如论建安文学“雅好慷慨”的风格出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环境。《通变篇》还系统地论述了历代义风的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
其二,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吟咏情性”、“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并重视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还对“情”与“景”的关系、风骨、艺术想象等问题作了阐述。
其三,专门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他认为批评家要有深广的学识修养,采取“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从多方面加以观察。
《文心雕龙》的许多精辟见解,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
研究、注释《文心雕龙》的著述颇多。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等。
Q2:"不胜清怨却飞来"中的"胜"字有何有
蔡邕字伯喈(后汉大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菶菶萋萋,雝雝喈喈。”后句是说凤凰叫声。这名字多好!
孔稚珪字德璋(南朝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令闻令望,如圭如璋。”君子以玉比德。相似的还有词学家唐圭璋。
杜如晦(唐相)(@香风智乃 提供)
出处:《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高行周(五代名将)、高怀德(行周子)
出处(只是猜测):《小雅•都人士》:“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大雅•板》:“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周邦彦(北宋大词人)(@关山暮雪 提供)
出处:《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国家的俊杰!
杨维桢(元代诗人)
出处:《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栋梁之才。相似的有晚清词人邓廷桢字维周。
揭傒斯字曼硕(元代诗人)
出处:《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是说鲁国公子奚斯作新庙,特别的雄伟壮观。当然这几句诗的意思清代人有新解释。
吴敬梓(明文人,写《儒林外史》那位)
出处:《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代表父母。
方苞(清桐城文家)
出处:《大雅·生民》“实方实苞。”这句是形容谷物幼苗生长。此君和下面江永都要姓名相连看才是出自《诗》,应该不是巧合~
王引之(清朴学大家)
出处:《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就是说希望后代能继承好门风。结果王引之果然接过父亲的大旗,成就了“高邮二王”的学术地位。
朱骏声(清文字学家)
出处:《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是说文王有美好的声望。
近现代、当代
程长庚(京剧泰斗)(据《中》文)
出处:《小雅·小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王国维(不解释)
《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不过好像也挺接近《管子》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袁克定(袁世凯子)
出处:《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寄托了多么好的寓意啊……同理还有著名诗人臧克家。
阎锡山(民国军阀)
出处:《大雅·江汉》“锡山土田。”“锡”就是“赐”。《诗》《书》等表示“赏赐”的句子特多。类似的名字还有皮锡瑞(晚清经学家)、裘锡圭(当代文字学家)等。
梁思成(不解释)
出处:《商颂•那》“绥我思成。”《商颂•烈祖》“赉我思成。”解释起来,“思成”可以理解为对祖先的怀念。
周作人(不解释)
出处:《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大雅•旱麓》:“岂弟君子,遐不作人。”(之前把这两处弄混了(⊙﹏⊙)今改正)和“树人”一样是培育人才的意思。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出处:《召南·甘棠》“蔽芾甘棠。”
邵洵美(现代诗人)(@戚不二 提供)
出处:《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傅斯年(不用解释了)
出处:《大雅•下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永远保佑你
唐圭璋(词学家)
相同的有南朝文人孔稚珪(最有名《北山移文》)字德璋。
方壮猷(历史学家)
出处:《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是说将帅方叔虽年高,依然能深谋远虑。姓方的叫这名儿,不可谓不巧。
朱其华(新闻学家)(据《从》文)
出处:《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秦邦宪(即博古)(据《中》文)
出处:《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冯白驹(革命家)、邢贲思(理论家)(据《中》文)
出处:《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李维汉(革命家)(据《从》文)
出处:《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任弼时(革命家)
出处:《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佛”就是“弼”)。
张闻天(革命家)
出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胡乔木(中共理论家)(据《中》文)
出处:《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陈野苹(前中组部副部长)(据《中》文)
出处:《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钱其琛(前外交部长)(据《中》文)
出处:《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贺敬之(诗人)
出处:《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命维思。”
郑朝宗(文艺理论家,钱钟书研究专家)(据《从》文)
出处:《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杨明照(文献学家,《文心雕龙》研究专家)
出处:《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许倬云(历史学家)
出处:《大雅•云汉》“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汤用彤字锡予(国学大师,真的堪称大师)
出处(强烈怀疑):《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贻我”不就是“锡予”咩……只是怀疑……
刘纲纪(美学家)
出处:《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大雅•嘉乐》“之纲之纪,燕及朋友。”
公刘(诗人)
出处:《大雅·公刘》……“笃公刘”,怹可能比较喜欢“笃”的品质吧~
最后来几位明星:
张赫宣(参加《好声音》出名的男歌手)
出处:《卫风·淇奥》“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白凯南(冯巩徒弟,相声演员)
出处:《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陈乐基(香港歌手)
出处:《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郭敬明(不解释)( @顾乔乔 提供)
出处:《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
还有一个天津相声演员叫谷宗翰,不怎么出名,但确实是好名字,出自《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现在没有宗法制了,不过这个名字寄予了父母希望孩子成家立业,成为家国栋梁的企望。
谢谢了
Q3:重庆大学b区地址
重庆大学B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
重庆大学B校区是原重庆建筑大学,总占地595亩。
主要包括:理学部(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学部(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
Q4:杨明照的生平简介
杨明照(1909~2003),字韬甫,重庆大足人。1909年农历10月23日生。1926年春,考入大足县简易师范。1927年又考入县立初中。1930年进入重庆大学文科预科。1932年秋升入本科国文系后,开始攻读《文心雕龙》。1935年秋,杨明照成为四川大学学生。在川大,他继续钻研《文心雕龙》。1936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史专家郭绍虞,继续深入进行《文心雕龙》的研究。1939年夏,《文心雕龙校注》杀青定稿,这本书成为他学术生涯的奠基之作,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学社出版以后,台北世界书局、河洛书局、香港龙门书局皆相继翻印或影印。日本立正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户田浩晓专门撰写了《读杨明照氏的〈文心雕龙校注〉》一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校注》中“有不少发前人所未发的见解”,堪称“自民国以来一直到战后《文心雕龙》研究的名著”。台湾学者王更生说,此书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新的断代。
在研究学习期间,除了写作《文心雕龙校注》一书以外,杨明照还先后写出了《庄子校证》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燕京学报》(1937-1939)和《文学年报》(1937-1939)上。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杨明照在十年浩劫中完成的近60万字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该书一出,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香港《大公报》专文介绍该书,认为这是杨明照继《文心雕龙校注》之后,积40余年功夫而成的硕果,解决了某些千古疑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内学者将此书誉为“研究《文心雕龙》的小百科全书。”此后,杨明照出版了40万字的《学不已斋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和20余万字的《刘子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版)。同时,还发表了《抱朴子外篇校正》(1985年《文史》23、24辑)等论文。
1978年,杨明照出任川大中文系主任,1981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学术界,也担任了不少学术团体的领导,历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昭明文选》学会顾问、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全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四川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省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成都市文联主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委会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等。
进入90年代以来,杨明照老当益壮,不仅撰写了《文心雕龙版本经典录》等多篇论文,而且还完成了约82万字的巨著《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出版),被学界誉为“皇皇巨献,真可谓千秋大业,万世宏功!”
1999年9月,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华书局等十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杨明照教授九十华诞庆典”。90高龄的杨明照先生,仍担任四川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每天伏案写作,孜孜不倦。
2003年12月6日中午12时45分,杨明照先生在川大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
杨明照先生学而不已,笔耕不辍、勤苦以之,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其领域涉及《庄子》、《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说文解字》、《淮南子》、《刘子》、《抱朴子》、《文选》、《文心雕龙》、《史通》等古代典籍,先后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出版《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刘子校注》、《抱朴子外篇校笺》、《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文心雕龙校注》、《学不已斋杂著》等专著。其研究成果无不沿波讨源,义周虑赡,向以严谨精深享誉学界;杨先生对中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研究,被公认为划时代的成果,先生本人亦被誉为“龙学泰斗”。
文革之初,杨明照受到批判,因检查写得好躲过一劫。检查中说:“雕龙对人民毫无好处,只能培养出如刘济昆一类崇拜封、资、修、大、洋、古的学生。养猪则对人民有很大好处,将猪养肥了,可以改善群众的生活,人人每个月多分配几两猪肉。自己也就越能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我深刻认识到,越雕龙越反动,越养猪越革命。”“校革委委员们看了杨教授的文章(按:指检查)后,大表赞赏,通报表扬,强调这是知识分子的‘康庄大道’,要全校师生向他看齐。杨教授改造有成,升了官,被任命为养猪队队长。”另据我所知,杨教授生前一直是欢喜吃肥猪肉的。”(刘济昆:《文革大笑话》,香港昆仑制作公司,1993年3月5版,第103页、第104页)
杨教授翻身成为红色专家后,为一时健将,亦带队批判他人。如《仓央嘉措情歌》的译者曾缄,性格狂放,为四川大学前任中文系主任,亦是杨的师长辈。杨明照《文心雕龙译注》书成,曾吟诗一首讥之,其中有句云:“文心雕成未是龙”,终于祸从口出,惨死于群众运动中。
Q5:重庆大学怎么样?
重庆大学非常好。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重庆大学既是985大学,也是211大学。
庆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共中央直管副部级,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同建设,建筑老八校之一。
学校介绍:
学校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5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70万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35个,开办本科专业99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
有在校学生4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00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重庆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Q6:书的别称
别称,汉语词汇,指与常用名称同为官方正式名称的其他名称。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书的别称,希望能帮到大家!
书的别称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铅录》。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古代图书的两个别称
一、牙签
1、唐韩愈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2、南唐后主李煜诗《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清代鲍廷博诗《挽顾抱冲茂才》:“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以上诗中“牙签”均指图书。
图书为何在古代又称之为牙签呢?这是因为古代图书早期形态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标签牌多用象牙或兽骨制作,以区别甲乙,利用检索,后遂指代图书。后来“牙签”的名让图书占有了。而古代的牙签则称之为“剔齿”、“剔齿签”、“剔牙杖”、“牙杖”、“挑牙”、“柳杖”等。
二、梨枣
1、清代袁枚《秋夜杂诗》之九:“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
2、明代谈迁《北游录·上吴骏公太史书》:“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以上“梨枣”均指图书。
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中国的印刷术。梨树和枣树是最为理想的刻印材料,不仅品质符合刻板要求,而且取材容易。因而“梨枣”便成了图书的另一称呼。
书籍的别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本文要说说书籍本身的部件和成书过程中有关的别称。
一部书,就像人体一样,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名称。书的正面首页,称为“封面”,又叫“书面”、“封一”、“封皮”、“书皮”、“书衣”。封面的背面称为“封里”,又叫“封二”。书的后表层,称为“封底”,又叫“封四”,它们背面称为“封底里”,又叫“封三”。书籍被装订住的一边叫“书背”,又叫“书脊”。新式装订的书籍,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名称等。与书背相对的一边叫“书口”、“翻口”,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在封面的后面有“衬页”,又叫“补页”,分为“双衬”和“单衬”。在封面或衬页的后面有“扉页”,古代称之为“护页”或“副页”。扉页的正面往往刊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的名称;扉页的背面刊有图书版本记录等事项。扉页过后,才开始进入书的主体部分,书页上印有文字和图画的部分称为“版心”,不包括四周的白边。版心到书顶的一段空白称为“天头”,亦称“书眉”,通常在阅读时作眉批之用。版心到书根的一段空白称为“地脚”,与天头合称为“天地头”;版心到书背的一段空白称为“订口”。
书籍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版心”。
正文的前面往往有“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等。其后往往有“凡例”,又称“例言”、“发凡”,是说明著作内容、编纂体例的文字。“凡例”语出杜预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国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凡例之后,一般是“目录”,又称“事目”、“总目”或“序目”,古代称之为“最凡”、“最目”,今天仍有沿用,是用来总括书的内容、提要和目次的。《周易·天官·司会》中曰:“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汉朝的刘玄作注说:“书,谓簿书契,其要凡也。”注释曰:“最凡,为计要之多少,以为契要。”孙治让的《周礼正义》上又说:“最凡与最目义同。”
目录之前或后是“序”,序也叫“叙”或“绪”,又称“序言”、“序文”、“序论”、“绪论”、“绪言”、“叙言”、“前言”、“前记”、“弁言”或“书首”。也就是发端之言,说在前面的话。《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释文曰:“绪言,犹先言也。”弁,是古代的一种帽子,所以人们就用弁言喻称序言。唐以后称简短的序为“引”。宋苏询父名叫“序”,询文因讳“序”而称“引”,后人沿用。因此序、引遂指同一文体。引亦称“引言”或“引文”。
书的正文又称为“本文”。其中不附加注解评点的正文称为“白文”,《朱子全书·易》说:“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很多书都有注解,特别是重要的古籍。这种对先秦经典作注释的工作始于汉代,这些注释称为“传”、“笺”。如《诗经》就是毛亨传,郑玄笺。开始“传”与“笺”都有它们的特定含义。传(zhuan音撰),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注解还称为“解”、“训”或“诂”。“解”、“训”都有解释之意,同时也是对古代典籍的注解。“诂”指用现代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也指古代语言文字的词的本义。“诂”常常与“训”连在一起,称为“训诂”或“诂训”。“故”通诂,所以也称“故训”、“训故”,都是对古言古义的解释。
注释还称为“章句”,即剖章析句的意思,后泛指书籍的注解。
注解除了有注、传、笺、疏、训、故、诂、解等称呼,后世又增添了许多双音词,其义也基本相同,如:“注文”、“诂语”、“注说”、“注述”、“注训”、“注脚”、“注疏”、“注解”、“注释”、“训注”、“训传”、“训解”、“训释”、“疏注”、“笺注”、“笺训”、“传记”、“传笺”等等。
正文的后面,大多有后记,亦称为“跋”、“书后”。它和序一样,是一种文体,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往往由作者抒发写作过程中的甘苦或请后学或同仁作一评价。倘若这些跋是由编辑写的,这些跋称“编写”或“编后记”。一些书的后记后面还有“索引”,又称“备检”、“通检”、“引得”。它是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注明出处,按次序排列,以作备检。
我国远在纸张发明之前就已有了著述。那时书写的材料为“简”与“帛”。简是竹片或木片,称“札”或“牍”,后统称为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的称“策”或“册”。帛是古代丝织物的统称,素是白色生绢,都是书写材料。《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为纸。”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人书贴犹用竹简》说:“南宋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可见蔡伦造纸之后很长时间,还没完全淘汰竹简。因此,古时就用这些书写材料代指书籍。如:“竹帛”、“竹简”、“竹素”、“竹书”、“书策”、“简素”、“简策”、“简册”、“简牍”、“简编”、“编简”、“简籍”。如柳宗元《读书》诗:“竞夕与谁言,但与竹素俱。”杜甫《秋野》诗:“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清代陈梦宵《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怜。是非留竹简,方寸付苍天。”
简素还有个来历。汉代应劭《风俗通》说:“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今东观书,付素也。”后来就以“简素”称书籍。
简册、简策相同,既指书籍,又指史籍。如宋代曾巩《寄赵官保》诗:“素书谠言留简册,高情清兴入林泉。”谠言,正直的言论。
简编、简籍、编简亦指书籍。如韩愈《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唐代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书写用的竹简也叫“青简”、“汗简”。古时用竹简写书之前,先以火炙简使其出汗,使竹青易写,也不为虫蠹,名为杀青。所以称“青简”、“汗青”或“汗简”,也代指书籍、史册。如文天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严复《和荆公<适意>》:“橙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阵阵。”
前诗中的“韦编”一词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皮绳,古时用皮绳把写好的简编缀成册叫“韦编”。后来就称《易经》为韦编,进而又泛指一切古籍。“韦编三绝”即皮绳数断,可见翻阅之勤。
与韦编近似的还有“青编”,青编即“青丝简编”。这就是用青丝联缀成的竹简书,借指史籍,亦泛指书籍。
残旧的竹简称“枯竹”,亦代指古旧典籍。如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
古时用帛写书,必先裁割成块,称为裂帛,后“裂帛”也成为书籍的代称。
帛有多种,白色的称素,浅黄色的称缣或绷素,常用以书写,因而也以“缃帖”、“ 缃素”、“ 缃缣”、“ 缃牒”、“ 缣素”、“ 缣缃”、“ 缣蒲”、“ 缣简”代称书籍。如明代高启《临顿里》诗有“旧史堆缃素”之句。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诗:“当时备巡游,今不存缃缣。”骆宾王《上充兖州刺史启》:“颇游简素,少阅缣缃。”
缥(青色丝织品)和缃素,常作书套、书衣,称为“书帙”、“ 缥帙”、“缃帙”、“缃缥”、“缥缃”、“缥书”、“ 缥囊”、“简帙”、“青缃”,这些也都成为书籍的别称。如苏拭《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月升。”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缥缃雄丽藻,韦布富经纶。”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于缃帙。”蔡有守《晦间嘱题蒹葭图》诗:“此间谁识凄凄意,写入青纲只是秋。”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小堂倦缥书,华池厌修竹。”
“瑶帙”是书套的美称,也代指书。如明代郑真《题长淮送别图赠吴兴阮文肃》诗:“归取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
古时还有玉制的书籍封套称“瑶检”,亦代指珍贵书籍;如唐李峤《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跪发珍藏,肃承瑶检。”
珍贵的书籍亦称“玉版”和“玉简”。它们的本意是指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后作为珍贵典籍的代称。
古代用帛或纸写成的书,为了便于保存,常把它们装核起来,用木棒(也用金、玉、瓷、象牙)等物作轴,卷成束,称为一卷。所以书称为“卷”或“卷轴”。篇幅长的书分为数卷,所以卷亦指书籍的'一部分,如上卷、第一卷等。以前说手不释卷,卷即书。有时也称书为“书卷”。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末触。”三万轴即三万卷。牙签即牙骨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旁作为标识。因而“牙签”、“签轴”都成为书籍的代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有“整整牙签饱蠹鱼”之句。古时还常常把数卷书卷成一束,用布帛或袋子装起来,叫做帙或函,即书套。所以“卷帙”、“签帙”、“签函”也代称书籍。如陆游《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诗:“贯花签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书籍怕虫蠹,恰有一种香草叫芸香,花叶皆有强烈的气味,放人书中可以避蠹驱虫,因而称书籍为“芸帙”、“ 芸编”或“芸签”。如明代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在这个戏里还有两句词:“黄卷看来消白日,朱弦动处引清风。”其中黄卷亦指书。杨明照在对《抱朴子》的校笺中说:“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蘖汁染之以防蠹,故称书为黄卷。”
在用简牍书写时,官方还规定,法律和经书长二尺四寸,非经律者一尺二寸,通常取整数,说“尺书”,亦指书籍。如汉王充《论衡·书解》:“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燔fan音烦,焚烧。)
古代书于木版书都是方形,把简联起来称册或策。所以“方册”、“方策”也指书籍。如《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这些古书究竟是什么著作,众说不一,皆无实据。可视为重要古籍。因而由它们派生出许多古籍的别称。如“坟丘”(三坟、九丘的并称)、“坟索”(三坟、八索的并称)、“坟典”、“典坟”(三坟、五典的并称),这些都泛指古代典籍。另外如“坟籍”、“坟策”、“坟素”、“坟史”也指古代典籍。其中坟史指典籍、史书。《抱朴子·逸民》:“穷览坟索,著述粲然,可谓之言矣。”晋代潘岳《扬荆州诔》:“游目典坟,纵心儒术。”
另外“典文”、“典书”、“典雅”、“典籍”、“典艺”、“典经”、“经典”、“典传”、“经籍”、“经帙”、“书典”均代称古代书籍。现代常用“经典”、“典籍”指权威性著作。
以前,《诗经》和《尚书》是两部重要的古籍,所以后人常以“诗书”泛指书籍。如云“熟读诗书”。
通常还称书为“书本”、“书文”、“书册”等。古人还以耕田比喻读书,称书为“书田”,如宋代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耕播。”
除了书籍本身的名称和别称,成书过程中一些相关的事宜也有不少别称。
一部书从写稿到出版,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精于选材,巧于布局,还要注意语言的润色。书稿写成后还要再三推敲,反复修改。在改稿过程中,有时还需要请师长、友人批评指正一番。请人修改指正自然要态度诚恳,语言谦虚,这时就要用“斧正”、“郢正(政)”、“削正”、“笔削”、“涂乙”等一类谦词。关子“斧正”与“郢正”,《庄子·徐无鬼》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郢地有个人鼻尖上有一点像蝇子翅膀一样大小的泥土。他让一位石匠与他削一削,石匠抡起斧头,运斤生风,银光闪闪,但见那人鼻尖尖的丑处尽除,鼻子却端端正正,丝毫未受伤害。从此,人们就用“郢正”、“斧正”作为请人修改文章的谦词,意为巧匠运斤能使原稿生色。鲁迅的《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序文呈与……祈大加斧正。”魏际瑞的《与子弟论文十三》中曾就此详细介绍:“人以文字就质于人,称曰正之。忽念政者正也,改称曰政。又念正者必须删削,乃曰削政。又念斧斤所以削也,转曰斧正。又念善斧斤者莫如郢人,易曰郢政,且或单称曰郢。”苏曼殊《与刘之书》:“拙诗蒙斧政,不胜雀跃。”古代无纸,一般以竹简或木板为书,碰到错误之处,就用刀削去,并用笔改正。后来人们就把修改文字叫“笔削”或“削政”。《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涂即抹去,乙就是勾画。因此,“涂乙”也用来指删改文章。“雅”的本意为正确,所以古人在请人修改文章时也用“雅正”一词。今天多用“指正”或“教正”二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想要文质半取,风骚两挟,就需要润色。“润色”又称“润饰”、“文饰”、“藻饰”,都是修饰使之有文采的意思。宋王安石《西垣当直》诗:“讨论润色今为美,学问文章卷更醇。”朱烹也说过:“润色,加以文采也。”《宋史·蔡肇传》中对蔡肇文笔大加赞赏:“肇援笔立就,不加润饰。”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曾引庄周言曰:“辨雕万物,谓藻饰也。”
修改文章往往比写文章还重要,需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代诗人贾岛一日于驴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在驴上俏声吟哦不前,时时作推敲的手势。不知不觉走了半条街,旁观者惊诧莫名,贾岛却视而不见,直至撞上了韩愈的车驾,韩愈正要责问贾岛,贾岛释曰: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冒犯上官,敬恕非礼。韩愈立马思索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比较好。”后来人们就把斟字酌句、反复考虑称为“推敲”。
古代炼丹术称丹炼成之后可点铁石成金,后来人们就用“点铁(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宋黄庭坚《答洪驹文书》有这样一段话:“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人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画家点笔染翰,挥毫作画,称为点染,后来也比喻修饰文字,文章经过润色、修饰,才能够文采四溢,流传长久。
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定稿前一步步地组织、修改、删削、增添过程就是编辑过程。编辑又叫“缀辑(集)”或“编削”。任昉的《王文宪集序》中说:“是用缀辑遗文,永贻世范。”李贤注《说文解字》时说:“编,次也。即依次编排,削则如前所述,是对竹简而言。”
文章或书稿在付印之前需要校勘,“校勘”又称“校对”、“校订”、“校改”。即对照可靠的资料,改正书稿中的错误。有的书有几种版本,当以一种版本作底本,需要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校订,称之为“参校”。古代的书籍今天出版前校对时,需要加标点,因此称之为“校点”。古代校勘文字时,用丹砂和铅粉,故人们就把此举称作“丹铅”、“梓”,意为刻木板,古代书籍先刻木板,然后才能印刷,称为“付梓”,现在人们仍然沿用。
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一部书终于出版了,就像母亲经过十月怀胎,孩子终于出生一样,因此人们就用“问世”来拟称书籍的出版。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关于杨明照和杨明照《拾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杨明照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湿度4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明照,以及杨明照《拾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 "不胜清怨却飞来"中的"胜"字有何有
- 重庆大学b区地址
- 杨明照的生平简介
- 重庆大学怎么样?
- 书的别称
Q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齐刘勰所著。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年)间。
这是一部在魏晋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学理论著作基础上总结性的巨著。内容精博,体系严密。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
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纲领。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宗经即强调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例如赋、颂、歌、赞,都源于诗经。他还提出了宗经的具体要求:“故文能宗经,体有6义,一则精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6条要求,就是贯穿在全书中的对文章肯定与否定的原则标准。如《辩骚篇》称赞屈原能“取熔经意,自铸伟辞”。
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比之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要详细周密得多。
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
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态度、方法作了专门探讨。
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全书虽贯穿了原道、宗经、征圣的儒家思想,造成一定局限性。但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其一,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他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注意到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对文学盛衰变化的影响。如论建安文学“雅好慷慨”的风格出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环境。《通变篇》还系统地论述了历代义风的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
其二,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吟咏情性”、“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并重视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还对“情”与“景”的关系、风骨、艺术想象等问题作了阐述。
其三,专门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他认为批评家要有深广的学识修养,采取“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从多方面加以观察。
《文心雕龙》的许多精辟见解,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
研究、注释《文心雕龙》的著述颇多。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等。
Q2:"不胜清怨却飞来"中的"胜"字有何有
蔡邕字伯喈(后汉大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菶菶萋萋,雝雝喈喈。”后句是说凤凰叫声。这名字多好!
孔稚珪字德璋(南朝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令闻令望,如圭如璋。”君子以玉比德。相似的还有词学家唐圭璋。
杜如晦(唐相)(@香风智乃 提供)
出处:《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高行周(五代名将)、高怀德(行周子)
出处(只是猜测):《小雅•都人士》:“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大雅•板》:“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周邦彦(北宋大词人)(@关山暮雪 提供)
出处:《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国家的俊杰!
杨维桢(元代诗人)
出处:《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栋梁之才。相似的有晚清词人邓廷桢字维周。
揭傒斯字曼硕(元代诗人)
出处:《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是说鲁国公子奚斯作新庙,特别的雄伟壮观。当然这几句诗的意思清代人有新解释。
吴敬梓(明文人,写《儒林外史》那位)
出处:《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代表父母。
方苞(清桐城文家)
出处:《大雅·生民》“实方实苞。”这句是形容谷物幼苗生长。此君和下面江永都要姓名相连看才是出自《诗》,应该不是巧合~
王引之(清朴学大家)
出处:《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就是说希望后代能继承好门风。结果王引之果然接过父亲的大旗,成就了“高邮二王”的学术地位。
朱骏声(清文字学家)
出处:《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是说文王有美好的声望。
近现代、当代
程长庚(京剧泰斗)(据《中》文)
出处:《小雅·小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王国维(不解释)
《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不过好像也挺接近《管子》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袁克定(袁世凯子)
出处:《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寄托了多么好的寓意啊……同理还有著名诗人臧克家。
阎锡山(民国军阀)
出处:《大雅·江汉》“锡山土田。”“锡”就是“赐”。《诗》《书》等表示“赏赐”的句子特多。类似的名字还有皮锡瑞(晚清经学家)、裘锡圭(当代文字学家)等。
梁思成(不解释)
出处:《商颂•那》“绥我思成。”《商颂•烈祖》“赉我思成。”解释起来,“思成”可以理解为对祖先的怀念。
周作人(不解释)
出处:《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大雅•旱麓》:“岂弟君子,遐不作人。”(之前把这两处弄混了(⊙﹏⊙)今改正)和“树人”一样是培育人才的意思。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出处:《召南·甘棠》“蔽芾甘棠。”
邵洵美(现代诗人)(@戚不二 提供)
出处:《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傅斯年(不用解释了)
出处:《大雅•下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永远保佑你
唐圭璋(词学家)
相同的有南朝文人孔稚珪(最有名《北山移文》)字德璋。
方壮猷(历史学家)
出处:《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是说将帅方叔虽年高,依然能深谋远虑。姓方的叫这名儿,不可谓不巧。
朱其华(新闻学家)(据《从》文)
出处:《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秦邦宪(即博古)(据《中》文)
出处:《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冯白驹(革命家)、邢贲思(理论家)(据《中》文)
出处:《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李维汉(革命家)(据《从》文)
出处:《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任弼时(革命家)
出处:《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佛”就是“弼”)。
张闻天(革命家)
出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胡乔木(中共理论家)(据《中》文)
出处:《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陈野苹(前中组部副部长)(据《中》文)
出处:《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钱其琛(前外交部长)(据《中》文)
出处:《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贺敬之(诗人)
出处:《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命维思。”
郑朝宗(文艺理论家,钱钟书研究专家)(据《从》文)
出处:《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杨明照(文献学家,《文心雕龙》研究专家)
出处:《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许倬云(历史学家)
出处:《大雅•云汉》“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汤用彤字锡予(国学大师,真的堪称大师)
出处(强烈怀疑):《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贻我”不就是“锡予”咩……只是怀疑……
刘纲纪(美学家)
出处:《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大雅•嘉乐》“之纲之纪,燕及朋友。”
公刘(诗人)
出处:《大雅·公刘》……“笃公刘”,怹可能比较喜欢“笃”的品质吧~
最后来几位明星:
张赫宣(参加《好声音》出名的男歌手)
出处:《卫风·淇奥》“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白凯南(冯巩徒弟,相声演员)
出处:《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陈乐基(香港歌手)
出处:《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郭敬明(不解释)( @顾乔乔 提供)
出处:《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
还有一个天津相声演员叫谷宗翰,不怎么出名,但确实是好名字,出自《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现在没有宗法制了,不过这个名字寄予了父母希望孩子成家立业,成为家国栋梁的企望。
谢谢了
Q3:重庆大学b区地址
重庆大学B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
重庆大学B校区是原重庆建筑大学,总占地595亩。
主要包括:理学部(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学部(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
Q4:杨明照的生平简介
杨明照(1909~2003),字韬甫,重庆大足人。1909年农历10月23日生。1926年春,考入大足县简易师范。1927年又考入县立初中。1930年进入重庆大学文科预科。1932年秋升入本科国文系后,开始攻读《文心雕龙》。1935年秋,杨明照成为四川大学学生。在川大,他继续钻研《文心雕龙》。1936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史专家郭绍虞,继续深入进行《文心雕龙》的研究。1939年夏,《文心雕龙校注》杀青定稿,这本书成为他学术生涯的奠基之作,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学社出版以后,台北世界书局、河洛书局、香港龙门书局皆相继翻印或影印。日本立正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户田浩晓专门撰写了《读杨明照氏的〈文心雕龙校注〉》一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校注》中“有不少发前人所未发的见解”,堪称“自民国以来一直到战后《文心雕龙》研究的名著”。台湾学者王更生说,此书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新的断代。
在研究学习期间,除了写作《文心雕龙校注》一书以外,杨明照还先后写出了《庄子校证》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燕京学报》(1937-1939)和《文学年报》(1937-1939)上。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杨明照在十年浩劫中完成的近60万字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该书一出,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香港《大公报》专文介绍该书,认为这是杨明照继《文心雕龙校注》之后,积40余年功夫而成的硕果,解决了某些千古疑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内学者将此书誉为“研究《文心雕龙》的小百科全书。”此后,杨明照出版了40万字的《学不已斋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和20余万字的《刘子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版)。同时,还发表了《抱朴子外篇校正》(1985年《文史》23、24辑)等论文。
1978年,杨明照出任川大中文系主任,1981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学术界,也担任了不少学术团体的领导,历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昭明文选》学会顾问、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全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四川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省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成都市文联主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委会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等。
进入90年代以来,杨明照老当益壮,不仅撰写了《文心雕龙版本经典录》等多篇论文,而且还完成了约82万字的巨著《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出版),被学界誉为“皇皇巨献,真可谓千秋大业,万世宏功!”
1999年9月,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华书局等十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杨明照教授九十华诞庆典”。90高龄的杨明照先生,仍担任四川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每天伏案写作,孜孜不倦。
2003年12月6日中午12时45分,杨明照先生在川大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
杨明照先生学而不已,笔耕不辍、勤苦以之,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其领域涉及《庄子》、《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说文解字》、《淮南子》、《刘子》、《抱朴子》、《文选》、《文心雕龙》、《史通》等古代典籍,先后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出版《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刘子校注》、《抱朴子外篇校笺》、《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文心雕龙校注》、《学不已斋杂著》等专著。其研究成果无不沿波讨源,义周虑赡,向以严谨精深享誉学界;杨先生对中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研究,被公认为划时代的成果,先生本人亦被誉为“龙学泰斗”。
文革之初,杨明照受到批判,因检查写得好躲过一劫。检查中说:“雕龙对人民毫无好处,只能培养出如刘济昆一类崇拜封、资、修、大、洋、古的学生。养猪则对人民有很大好处,将猪养肥了,可以改善群众的生活,人人每个月多分配几两猪肉。自己也就越能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我深刻认识到,越雕龙越反动,越养猪越革命。”“校革委委员们看了杨教授的文章(按:指检查)后,大表赞赏,通报表扬,强调这是知识分子的‘康庄大道’,要全校师生向他看齐。杨教授改造有成,升了官,被任命为养猪队队长。”另据我所知,杨教授生前一直是欢喜吃肥猪肉的。”(刘济昆:《文革大笑话》,香港昆仑制作公司,1993年3月5版,第103页、第104页)
杨教授翻身成为红色专家后,为一时健将,亦带队批判他人。如《仓央嘉措情歌》的译者曾缄,性格狂放,为四川大学前任中文系主任,亦是杨的师长辈。杨明照《文心雕龙译注》书成,曾吟诗一首讥之,其中有句云:“文心雕成未是龙”,终于祸从口出,惨死于群众运动中。
Q5:重庆大学怎么样?
重庆大学非常好。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重庆大学既是985大学,也是211大学。
庆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共中央直管副部级,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同建设,建筑老八校之一。
学校介绍:
学校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5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70万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35个,开办本科专业99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
有在校学生4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00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重庆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Q6:书的别称
别称,汉语词汇,指与常用名称同为官方正式名称的其他名称。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书的别称,希望能帮到大家!
书的别称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铅录》。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古代图书的两个别称
一、牙签
1、唐韩愈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2、南唐后主李煜诗《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清代鲍廷博诗《挽顾抱冲茂才》:“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以上诗中“牙签”均指图书。
图书为何在古代又称之为牙签呢?这是因为古代图书早期形态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标签牌多用象牙或兽骨制作,以区别甲乙,利用检索,后遂指代图书。后来“牙签”的名让图书占有了。而古代的牙签则称之为“剔齿”、“剔齿签”、“剔牙杖”、“牙杖”、“挑牙”、“柳杖”等。
二、梨枣
1、清代袁枚《秋夜杂诗》之九:“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
2、明代谈迁《北游录·上吴骏公太史书》:“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以上“梨枣”均指图书。
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中国的印刷术。梨树和枣树是最为理想的刻印材料,不仅品质符合刻板要求,而且取材容易。因而“梨枣”便成了图书的另一称呼。
书籍的别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本文要说说书籍本身的部件和成书过程中有关的别称。
一部书,就像人体一样,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名称。书的正面首页,称为“封面”,又叫“书面”、“封一”、“封皮”、“书皮”、“书衣”。封面的背面称为“封里”,又叫“封二”。书的后表层,称为“封底”,又叫“封四”,它们背面称为“封底里”,又叫“封三”。书籍被装订住的一边叫“书背”,又叫“书脊”。新式装订的书籍,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名称等。与书背相对的一边叫“书口”、“翻口”,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在封面的后面有“衬页”,又叫“补页”,分为“双衬”和“单衬”。在封面或衬页的后面有“扉页”,古代称之为“护页”或“副页”。扉页的正面往往刊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的名称;扉页的背面刊有图书版本记录等事项。扉页过后,才开始进入书的主体部分,书页上印有文字和图画的部分称为“版心”,不包括四周的白边。版心到书顶的一段空白称为“天头”,亦称“书眉”,通常在阅读时作眉批之用。版心到书根的一段空白称为“地脚”,与天头合称为“天地头”;版心到书背的一段空白称为“订口”。
书籍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版心”。
正文的前面往往有“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等。其后往往有“凡例”,又称“例言”、“发凡”,是说明著作内容、编纂体例的文字。“凡例”语出杜预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国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凡例之后,一般是“目录”,又称“事目”、“总目”或“序目”,古代称之为“最凡”、“最目”,今天仍有沿用,是用来总括书的内容、提要和目次的。《周易·天官·司会》中曰:“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汉朝的刘玄作注说:“书,谓簿书契,其要凡也。”注释曰:“最凡,为计要之多少,以为契要。”孙治让的《周礼正义》上又说:“最凡与最目义同。”
目录之前或后是“序”,序也叫“叙”或“绪”,又称“序言”、“序文”、“序论”、“绪论”、“绪言”、“叙言”、“前言”、“前记”、“弁言”或“书首”。也就是发端之言,说在前面的话。《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释文曰:“绪言,犹先言也。”弁,是古代的一种帽子,所以人们就用弁言喻称序言。唐以后称简短的序为“引”。宋苏询父名叫“序”,询文因讳“序”而称“引”,后人沿用。因此序、引遂指同一文体。引亦称“引言”或“引文”。
书的正文又称为“本文”。其中不附加注解评点的正文称为“白文”,《朱子全书·易》说:“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很多书都有注解,特别是重要的古籍。这种对先秦经典作注释的工作始于汉代,这些注释称为“传”、“笺”。如《诗经》就是毛亨传,郑玄笺。开始“传”与“笺”都有它们的特定含义。传(zhuan音撰),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注解还称为“解”、“训”或“诂”。“解”、“训”都有解释之意,同时也是对古代典籍的注解。“诂”指用现代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也指古代语言文字的词的本义。“诂”常常与“训”连在一起,称为“训诂”或“诂训”。“故”通诂,所以也称“故训”、“训故”,都是对古言古义的解释。
注释还称为“章句”,即剖章析句的意思,后泛指书籍的注解。
注解除了有注、传、笺、疏、训、故、诂、解等称呼,后世又增添了许多双音词,其义也基本相同,如:“注文”、“诂语”、“注说”、“注述”、“注训”、“注脚”、“注疏”、“注解”、“注释”、“训注”、“训传”、“训解”、“训释”、“疏注”、“笺注”、“笺训”、“传记”、“传笺”等等。
正文的后面,大多有后记,亦称为“跋”、“书后”。它和序一样,是一种文体,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往往由作者抒发写作过程中的甘苦或请后学或同仁作一评价。倘若这些跋是由编辑写的,这些跋称“编写”或“编后记”。一些书的后记后面还有“索引”,又称“备检”、“通检”、“引得”。它是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注明出处,按次序排列,以作备检。
我国远在纸张发明之前就已有了著述。那时书写的材料为“简”与“帛”。简是竹片或木片,称“札”或“牍”,后统称为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的称“策”或“册”。帛是古代丝织物的统称,素是白色生绢,都是书写材料。《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为纸。”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人书贴犹用竹简》说:“南宋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可见蔡伦造纸之后很长时间,还没完全淘汰竹简。因此,古时就用这些书写材料代指书籍。如:“竹帛”、“竹简”、“竹素”、“竹书”、“书策”、“简素”、“简策”、“简册”、“简牍”、“简编”、“编简”、“简籍”。如柳宗元《读书》诗:“竞夕与谁言,但与竹素俱。”杜甫《秋野》诗:“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清代陈梦宵《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怜。是非留竹简,方寸付苍天。”
简素还有个来历。汉代应劭《风俗通》说:“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今东观书,付素也。”后来就以“简素”称书籍。
简册、简策相同,既指书籍,又指史籍。如宋代曾巩《寄赵官保》诗:“素书谠言留简册,高情清兴入林泉。”谠言,正直的言论。
简编、简籍、编简亦指书籍。如韩愈《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唐代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书写用的竹简也叫“青简”、“汗简”。古时用竹简写书之前,先以火炙简使其出汗,使竹青易写,也不为虫蠹,名为杀青。所以称“青简”、“汗青”或“汗简”,也代指书籍、史册。如文天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严复《和荆公<适意>》:“橙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阵阵。”
前诗中的“韦编”一词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皮绳,古时用皮绳把写好的简编缀成册叫“韦编”。后来就称《易经》为韦编,进而又泛指一切古籍。“韦编三绝”即皮绳数断,可见翻阅之勤。
与韦编近似的还有“青编”,青编即“青丝简编”。这就是用青丝联缀成的竹简书,借指史籍,亦泛指书籍。
残旧的竹简称“枯竹”,亦代指古旧典籍。如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
古时用帛写书,必先裁割成块,称为裂帛,后“裂帛”也成为书籍的代称。
帛有多种,白色的称素,浅黄色的称缣或绷素,常用以书写,因而也以“缃帖”、“ 缃素”、“ 缃缣”、“ 缃牒”、“ 缣素”、“ 缣缃”、“ 缣蒲”、“ 缣简”代称书籍。如明代高启《临顿里》诗有“旧史堆缃素”之句。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诗:“当时备巡游,今不存缃缣。”骆宾王《上充兖州刺史启》:“颇游简素,少阅缣缃。”
缥(青色丝织品)和缃素,常作书套、书衣,称为“书帙”、“ 缥帙”、“缃帙”、“缃缥”、“缥缃”、“缥书”、“ 缥囊”、“简帙”、“青缃”,这些也都成为书籍的别称。如苏拭《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月升。”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缥缃雄丽藻,韦布富经纶。”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于缃帙。”蔡有守《晦间嘱题蒹葭图》诗:“此间谁识凄凄意,写入青纲只是秋。”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小堂倦缥书,华池厌修竹。”
“瑶帙”是书套的美称,也代指书。如明代郑真《题长淮送别图赠吴兴阮文肃》诗:“归取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
古时还有玉制的书籍封套称“瑶检”,亦代指珍贵书籍;如唐李峤《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跪发珍藏,肃承瑶检。”
珍贵的书籍亦称“玉版”和“玉简”。它们的本意是指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后作为珍贵典籍的代称。
古代用帛或纸写成的书,为了便于保存,常把它们装核起来,用木棒(也用金、玉、瓷、象牙)等物作轴,卷成束,称为一卷。所以书称为“卷”或“卷轴”。篇幅长的书分为数卷,所以卷亦指书籍的'一部分,如上卷、第一卷等。以前说手不释卷,卷即书。有时也称书为“书卷”。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末触。”三万轴即三万卷。牙签即牙骨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旁作为标识。因而“牙签”、“签轴”都成为书籍的代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有“整整牙签饱蠹鱼”之句。古时还常常把数卷书卷成一束,用布帛或袋子装起来,叫做帙或函,即书套。所以“卷帙”、“签帙”、“签函”也代称书籍。如陆游《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诗:“贯花签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书籍怕虫蠹,恰有一种香草叫芸香,花叶皆有强烈的气味,放人书中可以避蠹驱虫,因而称书籍为“芸帙”、“ 芸编”或“芸签”。如明代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在这个戏里还有两句词:“黄卷看来消白日,朱弦动处引清风。”其中黄卷亦指书。杨明照在对《抱朴子》的校笺中说:“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蘖汁染之以防蠹,故称书为黄卷。”
在用简牍书写时,官方还规定,法律和经书长二尺四寸,非经律者一尺二寸,通常取整数,说“尺书”,亦指书籍。如汉王充《论衡·书解》:“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燔fan音烦,焚烧。)
古代书于木版书都是方形,把简联起来称册或策。所以“方册”、“方策”也指书籍。如《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这些古书究竟是什么著作,众说不一,皆无实据。可视为重要古籍。因而由它们派生出许多古籍的别称。如“坟丘”(三坟、九丘的并称)、“坟索”(三坟、八索的并称)、“坟典”、“典坟”(三坟、五典的并称),这些都泛指古代典籍。另外如“坟籍”、“坟策”、“坟素”、“坟史”也指古代典籍。其中坟史指典籍、史书。《抱朴子·逸民》:“穷览坟索,著述粲然,可谓之言矣。”晋代潘岳《扬荆州诔》:“游目典坟,纵心儒术。”
另外“典文”、“典书”、“典雅”、“典籍”、“典艺”、“典经”、“经典”、“典传”、“经籍”、“经帙”、“书典”均代称古代书籍。现代常用“经典”、“典籍”指权威性著作。
以前,《诗经》和《尚书》是两部重要的古籍,所以后人常以“诗书”泛指书籍。如云“熟读诗书”。
通常还称书为“书本”、“书文”、“书册”等。古人还以耕田比喻读书,称书为“书田”,如宋代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耕播。”
除了书籍本身的名称和别称,成书过程中一些相关的事宜也有不少别称。
一部书从写稿到出版,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精于选材,巧于布局,还要注意语言的润色。书稿写成后还要再三推敲,反复修改。在改稿过程中,有时还需要请师长、友人批评指正一番。请人修改指正自然要态度诚恳,语言谦虚,这时就要用“斧正”、“郢正(政)”、“削正”、“笔削”、“涂乙”等一类谦词。关子“斧正”与“郢正”,《庄子·徐无鬼》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郢地有个人鼻尖上有一点像蝇子翅膀一样大小的泥土。他让一位石匠与他削一削,石匠抡起斧头,运斤生风,银光闪闪,但见那人鼻尖尖的丑处尽除,鼻子却端端正正,丝毫未受伤害。从此,人们就用“郢正”、“斧正”作为请人修改文章的谦词,意为巧匠运斤能使原稿生色。鲁迅的《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序文呈与……祈大加斧正。”魏际瑞的《与子弟论文十三》中曾就此详细介绍:“人以文字就质于人,称曰正之。忽念政者正也,改称曰政。又念正者必须删削,乃曰削政。又念斧斤所以削也,转曰斧正。又念善斧斤者莫如郢人,易曰郢政,且或单称曰郢。”苏曼殊《与刘之书》:“拙诗蒙斧政,不胜雀跃。”古代无纸,一般以竹简或木板为书,碰到错误之处,就用刀削去,并用笔改正。后来人们就把修改文字叫“笔削”或“削政”。《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涂即抹去,乙就是勾画。因此,“涂乙”也用来指删改文章。“雅”的本意为正确,所以古人在请人修改文章时也用“雅正”一词。今天多用“指正”或“教正”二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想要文质半取,风骚两挟,就需要润色。“润色”又称“润饰”、“文饰”、“藻饰”,都是修饰使之有文采的意思。宋王安石《西垣当直》诗:“讨论润色今为美,学问文章卷更醇。”朱烹也说过:“润色,加以文采也。”《宋史·蔡肇传》中对蔡肇文笔大加赞赏:“肇援笔立就,不加润饰。”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曾引庄周言曰:“辨雕万物,谓藻饰也。”
修改文章往往比写文章还重要,需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代诗人贾岛一日于驴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在驴上俏声吟哦不前,时时作推敲的手势。不知不觉走了半条街,旁观者惊诧莫名,贾岛却视而不见,直至撞上了韩愈的车驾,韩愈正要责问贾岛,贾岛释曰: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冒犯上官,敬恕非礼。韩愈立马思索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比较好。”后来人们就把斟字酌句、反复考虑称为“推敲”。
古代炼丹术称丹炼成之后可点铁石成金,后来人们就用“点铁(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宋黄庭坚《答洪驹文书》有这样一段话:“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人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画家点笔染翰,挥毫作画,称为点染,后来也比喻修饰文字,文章经过润色、修饰,才能够文采四溢,流传长久。
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定稿前一步步地组织、修改、删削、增添过程就是编辑过程。编辑又叫“缀辑(集)”或“编削”。任昉的《王文宪集序》中说:“是用缀辑遗文,永贻世范。”李贤注《说文解字》时说:“编,次也。即依次编排,削则如前所述,是对竹简而言。”
文章或书稿在付印之前需要校勘,“校勘”又称“校对”、“校订”、“校改”。即对照可靠的资料,改正书稿中的错误。有的书有几种版本,当以一种版本作底本,需要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校订,称之为“参校”。古代的书籍今天出版前校对时,需要加标点,因此称之为“校点”。古代校勘文字时,用丹砂和铅粉,故人们就把此举称作“丹铅”、“梓”,意为刻木板,古代书籍先刻木板,然后才能印刷,称为“付梓”,现在人们仍然沿用。
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一部书终于出版了,就像母亲经过十月怀胎,孩子终于出生一样,因此人们就用“问世”来拟称书籍的出版。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关于杨明照和杨明照《拾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杨明照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紫外线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