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天气

扫码下载app,天气随时看

扫码下载app,天气随时看
收藏网页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

可能无法正常浏览,您可以选择

不胜其烦网 > 直接下载更新IE浏览器 >

扫码码下载APP,天气随时看

安卓下载 App Store

发布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明照,以及杨明照《拾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 "不胜清怨却飞来"中的"胜"字有何有
  • 重庆大学b区地址
  • 杨明照的生平简介
  • 重庆大学怎么样?
  • 书的别称

Q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齐刘勰所著。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年)间。


这是一部在魏晋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学理论著作基础上总结性的巨著。内容精博,体系严密。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


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纲领。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宗经即强调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例如赋、颂、歌、赞,都源于诗经。他还提出了宗经的具体要求:“故文能宗经,体有6义,一则精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6条要求,就是贯穿在全书中的对文章肯定与否定的原则标准。如《辩骚篇》称赞屈原能“取熔经意,自铸伟辞”。


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比之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要详细周密得多。


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


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态度、方法作了专门探讨。


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全书虽贯穿了原道、宗经、征圣的儒家思想,造成一定局限性。但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其一,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他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注意到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对文学盛衰变化的影响。如论建安文学“雅好慷慨”的风格出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环境。《通变篇》还系统地论述了历代义风的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


其二,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吟咏情性”、“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并重视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还对“情”与“景”的关系、风骨、艺术想象等问题作了阐述。


其三,专门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他认为批评家要有深广的学识修养,采取“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从多方面加以观察。


《文心雕龙》的许多精辟见解,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


研究、注释《文心雕龙》的著述颇多。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等。

Q2:"不胜清怨却飞来"中的"胜"字有何有

蔡邕字伯喈(后汉大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菶菶萋萋,雝雝喈喈。”后句是说凤凰叫声。这名字多好!

孔稚珪字德璋(南朝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令闻令望,如圭如璋。”君子以玉比德。相似的还有词学家唐圭璋。

杜如晦(唐相)(@香风智乃 提供)

出处:《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高行周(五代名将)、高怀德(行周子)

出处(只是猜测):《小雅•都人士》:“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大雅•板》:“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周邦彦(北宋大词人)(@关山暮雪 提供)

出处:《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国家的俊杰!

杨维桢(元代诗人)

出处:《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栋梁之才。相似的有晚清词人邓廷桢字维周。

揭傒斯字曼硕(元代诗人)

出处:《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是说鲁国公子奚斯作新庙,特别的雄伟壮观。当然这几句诗的意思清代人有新解释。

吴敬梓(明文人,写《儒林外史》那位)

出处:《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代表父母。

方苞(清桐城文家)

出处:《大雅·生民》“实方实苞。”这句是形容谷物幼苗生长。此君和下面江永都要姓名相连看才是出自《诗》,应该不是巧合~

王引之(清朴学大家)

出处:《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就是说希望后代能继承好门风。结果王引之果然接过父亲的大旗,成就了“高邮二王”的学术地位。

朱骏声(清文字学家)

出处:《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是说文王有美好的声望。

近现代、当代

程长庚(京剧泰斗)(据《中》文)

出处:《小雅·小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王国维(不解释)

《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不过好像也挺接近《管子》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袁克定(袁世凯子)

出处:《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寄托了多么好的寓意啊……同理还有著名诗人臧克家。

阎锡山(民国军阀)

出处:《大雅·江汉》“锡山土田。”“锡”就是“赐”。《诗》《书》等表示“赏赐”的句子特多。类似的名字还有皮锡瑞(晚清经学家)、裘锡圭(当代文字学家)等。

梁思成(不解释)

出处:《商颂•那》“绥我思成。”《商颂•烈祖》“赉我思成。”解释起来,“思成”可以理解为对祖先的怀念。

周作人(不解释)

出处:《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大雅•旱麓》:“岂弟君子,遐不作人。”(之前把这两处弄混了(⊙﹏⊙)今改正)和“树人”一样是培育人才的意思。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出处:《召南·甘棠》“蔽芾甘棠。”

邵洵美(现代诗人)(@戚不二 提供)

出处:《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傅斯年(不用解释了)

出处:《大雅•下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永远保佑你

唐圭璋(词学家)

相同的有南朝文人孔稚珪(最有名《北山移文》)字德璋。

方壮猷(历史学家)

出处:《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是说将帅方叔虽年高,依然能深谋远虑。姓方的叫这名儿,不可谓不巧。

朱其华(新闻学家)(据《从》文)

出处:《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秦邦宪(即博古)(据《中》文)

出处:《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冯白驹(革命家)、邢贲思(理论家)(据《中》文)

出处:《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李维汉(革命家)(据《从》文)

出处:《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任弼时(革命家)

出处:《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佛”就是“弼”)。

张闻天(革命家)

出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胡乔木(中共理论家)(据《中》文)

出处:《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陈野苹(前中组部副部长)(据《中》文)

出处:《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钱其琛(前外交部长)(据《中》文)

出处:《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贺敬之(诗人)

出处:《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命维思。”

郑朝宗(文艺理论家,钱钟书研究专家)(据《从》文)

出处:《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杨明照(文献学家,《文心雕龙》研究专家)

出处:《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许倬云(历史学家)

出处:《大雅•云汉》“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汤用彤字锡予(国学大师,真的堪称大师)

出处(强烈怀疑):《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贻我”不就是“锡予”咩……只是怀疑……

刘纲纪(美学家)

出处:《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大雅•嘉乐》“之纲之纪,燕及朋友。”

公刘(诗人)

出处:《大雅·公刘》……“笃公刘”,怹可能比较喜欢“笃”的品质吧~

最后来几位明星:

张赫宣(参加《好声音》出名的男歌手)

出处:《卫风·淇奥》“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白凯南(冯巩徒弟,相声演员)

出处:《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陈乐基(香港歌手)

出处:《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郭敬明(不解释)( @顾乔乔 提供)

出处:《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

还有一个天津相声演员叫谷宗翰,不怎么出名,但确实是好名字,出自《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现在没有宗法制了,不过这个名字寄予了父母希望孩子成家立业,成为家国栋梁的企望。

谢谢了

Q3:重庆大学b区地址

重庆大学B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

重庆大学B校区是原重庆建筑大学,总占地595亩。

主要包括:理学部(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学部(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

Q4:杨明照的生平简介

杨明照(1909~2003),字韬甫,重庆大足人。1909年农历10月23日生。1926年春,考入大足县简易师范。1927年又考入县立初中。1930年进入重庆大学文科预科。1932年秋升入本科国文系后,开始攻读《文心雕龙》。1935年秋,杨明照成为四川大学学生。在川大,他继续钻研《文心雕龙》。1936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史专家郭绍虞,继续深入进行《文心雕龙》的研究。1939年夏,《文心雕龙校注》杀青定稿,这本书成为他学术生涯的奠基之作,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学社出版以后,台北世界书局、河洛书局、香港龙门书局皆相继翻印或影印。日本立正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户田浩晓专门撰写了《读杨明照氏的〈文心雕龙校注〉》一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校注》中“有不少发前人所未发的见解”,堪称“自民国以来一直到战后《文心雕龙》研究的名著”。台湾学者王更生说,此书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新的断代。

在研究学习期间,除了写作《文心雕龙校注》一书以外,杨明照还先后写出了《庄子校证》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燕京学报》(1937-1939)和《文学年报》(1937-1939)上。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杨明照在十年浩劫中完成的近60万字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该书一出,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香港《大公报》专文介绍该书,认为这是杨明照继《文心雕龙校注》之后,积40余年功夫而成的硕果,解决了某些千古疑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内学者将此书誉为“研究《文心雕龙》的小百科全书。”此后,杨明照出版了40万字的《学不已斋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和20余万字的《刘子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版)。同时,还发表了《抱朴子外篇校正》(1985年《文史》23、24辑)等论文。

1978年,杨明照出任川大中文系主任,1981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学术界,也担任了不少学术团体的领导,历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昭明文选》学会顾问、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全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四川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省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成都市文联主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委会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等。

进入90年代以来,杨明照老当益壮,不仅撰写了《文心雕龙版本经典录》等多篇论文,而且还完成了约82万字的巨著《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出版),被学界誉为“皇皇巨献,真可谓千秋大业,万世宏功!”

1999年9月,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华书局等十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杨明照教授九十华诞庆典”。90高龄的杨明照先生,仍担任四川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每天伏案写作,孜孜不倦。

2003年12月6日中午12时45分,杨明照先生在川大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

杨明照先生学而不已,笔耕不辍、勤苦以之,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其领域涉及《庄子》、《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说文解字》、《淮南子》、《刘子》、《抱朴子》、《文选》、《文心雕龙》、《史通》等古代典籍,先后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出版《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刘子校注》、《抱朴子外篇校笺》、《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文心雕龙校注》、《学不已斋杂著》等专著。其研究成果无不沿波讨源,义周虑赡,向以严谨精深享誉学界;杨先生对中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研究,被公认为划时代的成果,先生本人亦被誉为“龙学泰斗”。

文革之初,杨明照受到批判,因检查写得好躲过一劫。检查中说:“雕龙对人民毫无好处,只能培养出如刘济昆一类崇拜封、资、修、大、洋、古的学生。养猪则对人民有很大好处,将猪养肥了,可以改善群众的生活,人人每个月多分配几两猪肉。自己也就越能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我深刻认识到,越雕龙越反动,越养猪越革命。”“校革委委员们看了杨教授的文章(按:指检查)后,大表赞赏,通报表扬,强调这是知识分子的‘康庄大道’,要全校师生向他看齐。杨教授改造有成,升了官,被任命为养猪队队长。”另据我所知,杨教授生前一直是欢喜吃肥猪肉的。”(刘济昆:《文革大笑话》,香港昆仑制作公司,1993年3月5版,第103页、第104页)

杨教授翻身成为红色专家后,为一时健将,亦带队批判他人。如《仓央嘉措情歌》的译者曾缄,性格狂放,为四川大学前任中文系主任,亦是杨的师长辈。杨明照《文心雕龙译注》书成,曾吟诗一首讥之,其中有句云:“文心雕成未是龙”,终于祸从口出,惨死于群众运动中。


Q5:重庆大学怎么样?

重庆大学非常好。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重庆大学既是985大学,也是211大学。


庆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共中央直管副部级,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同建设,建筑老八校之一。


学校介绍:


学校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5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70万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35个,开办本科专业99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


有在校学生4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00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重庆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Q6:书的别称

别称,汉语词汇,指与常用名称同为官方正式名称的其他名称。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书的别称,希望能帮到大家!

书的别称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铅录》。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古代图书的两个别称

一、牙签

1、唐韩愈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2、南唐后主李煜诗《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清代鲍廷博诗《挽顾抱冲茂才》:“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以上诗中“牙签”均指图书。

图书为何在古代又称之为牙签呢?这是因为古代图书早期形态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标签牌多用象牙或兽骨制作,以区别甲乙,利用检索,后遂指代图书。后来“牙签”的名让图书占有了。而古代的牙签则称之为“剔齿”、“剔齿签”、“剔牙杖”、“牙杖”、“挑牙”、“柳杖”等。

二、梨枣

1、清代袁枚《秋夜杂诗》之九:“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

2、明代谈迁《北游录·上吴骏公太史书》:“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以上“梨枣”均指图书。

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中国的印刷术。梨树和枣树是最为理想的刻印材料,不仅品质符合刻板要求,而且取材容易。因而“梨枣”便成了图书的另一称呼。

书籍的别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本文要说说书籍本身的部件和成书过程中有关的别称。

一部书,就像人体一样,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名称。书的正面首页,称为“封面”,又叫“书面”、“封一”、“封皮”、“书皮”、“书衣”。封面的背面称为“封里”,又叫“封二”。书的后表层,称为“封底”,又叫“封四”,它们背面称为“封底里”,又叫“封三”。书籍被装订住的一边叫“书背”,又叫“书脊”。新式装订的书籍,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名称等。与书背相对的一边叫“书口”、“翻口”,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在封面的后面有“衬页”,又叫“补页”,分为“双衬”和“单衬”。在封面或衬页的后面有“扉页”,古代称之为“护页”或“副页”。扉页的正面往往刊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的名称;扉页的背面刊有图书版本记录等事项。扉页过后,才开始进入书的主体部分,书页上印有文字和图画的部分称为“版心”,不包括四周的白边。版心到书顶的一段空白称为“天头”,亦称“书眉”,通常在阅读时作眉批之用。版心到书根的一段空白称为“地脚”,与天头合称为“天地头”;版心到书背的一段空白称为“订口”。

书籍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版心”。

正文的前面往往有“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等。其后往往有“凡例”,又称“例言”、“发凡”,是说明著作内容、编纂体例的文字。“凡例”语出杜预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国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凡例之后,一般是“目录”,又称“事目”、“总目”或“序目”,古代称之为“最凡”、“最目”,今天仍有沿用,是用来总括书的内容、提要和目次的。《周易·天官·司会》中曰:“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汉朝的刘玄作注说:“书,谓簿书契,其要凡也。”注释曰:“最凡,为计要之多少,以为契要。”孙治让的《周礼正义》上又说:“最凡与最目义同。”

目录之前或后是“序”,序也叫“叙”或“绪”,又称“序言”、“序文”、“序论”、“绪论”、“绪言”、“叙言”、“前言”、“前记”、“弁言”或“书首”。也就是发端之言,说在前面的话。《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释文曰:“绪言,犹先言也。”弁,是古代的一种帽子,所以人们就用弁言喻称序言。唐以后称简短的序为“引”。宋苏询父名叫“序”,询文因讳“序”而称“引”,后人沿用。因此序、引遂指同一文体。引亦称“引言”或“引文”。

书的正文又称为“本文”。其中不附加注解评点的正文称为“白文”,《朱子全书·易》说:“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很多书都有注解,特别是重要的古籍。这种对先秦经典作注释的工作始于汉代,这些注释称为“传”、“笺”。如《诗经》就是毛亨传,郑玄笺。开始“传”与“笺”都有它们的特定含义。传(zhuan音撰),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注解还称为“解”、“训”或“诂”。“解”、“训”都有解释之意,同时也是对古代典籍的注解。“诂”指用现代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也指古代语言文字的词的本义。“诂”常常与“训”连在一起,称为“训诂”或“诂训”。“故”通诂,所以也称“故训”、“训故”,都是对古言古义的解释。

注释还称为“章句”,即剖章析句的意思,后泛指书籍的注解。

注解除了有注、传、笺、疏、训、故、诂、解等称呼,后世又增添了许多双音词,其义也基本相同,如:“注文”、“诂语”、“注说”、“注述”、“注训”、“注脚”、“注疏”、“注解”、“注释”、“训注”、“训传”、“训解”、“训释”、“疏注”、“笺注”、“笺训”、“传记”、“传笺”等等。

正文的后面,大多有后记,亦称为“跋”、“书后”。它和序一样,是一种文体,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往往由作者抒发写作过程中的甘苦或请后学或同仁作一评价。倘若这些跋是由编辑写的,这些跋称“编写”或“编后记”。一些书的后记后面还有“索引”,又称“备检”、“通检”、“引得”。它是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注明出处,按次序排列,以作备检。

我国远在纸张发明之前就已有了著述。那时书写的材料为“简”与“帛”。简是竹片或木片,称“札”或“牍”,后统称为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的称“策”或“册”。帛是古代丝织物的统称,素是白色生绢,都是书写材料。《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为纸。”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人书贴犹用竹简》说:“南宋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可见蔡伦造纸之后很长时间,还没完全淘汰竹简。因此,古时就用这些书写材料代指书籍。如:“竹帛”、“竹简”、“竹素”、“竹书”、“书策”、“简素”、“简策”、“简册”、“简牍”、“简编”、“编简”、“简籍”。如柳宗元《读书》诗:“竞夕与谁言,但与竹素俱。”杜甫《秋野》诗:“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清代陈梦宵《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怜。是非留竹简,方寸付苍天。”

简素还有个来历。汉代应劭《风俗通》说:“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今东观书,付素也。”后来就以“简素”称书籍。

简册、简策相同,既指书籍,又指史籍。如宋代曾巩《寄赵官保》诗:“素书谠言留简册,高情清兴入林泉。”谠言,正直的言论。

简编、简籍、编简亦指书籍。如韩愈《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唐代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书写用的竹简也叫“青简”、“汗简”。古时用竹简写书之前,先以火炙简使其出汗,使竹青易写,也不为虫蠹,名为杀青。所以称“青简”、“汗青”或“汗简”,也代指书籍、史册。如文天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严复《和荆公<适意>》:“橙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阵阵。”

前诗中的“韦编”一词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皮绳,古时用皮绳把写好的简编缀成册叫“韦编”。后来就称《易经》为韦编,进而又泛指一切古籍。“韦编三绝”即皮绳数断,可见翻阅之勤。

与韦编近似的还有“青编”,青编即“青丝简编”。这就是用青丝联缀成的竹简书,借指史籍,亦泛指书籍。

残旧的竹简称“枯竹”,亦代指古旧典籍。如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

古时用帛写书,必先裁割成块,称为裂帛,后“裂帛”也成为书籍的代称。

帛有多种,白色的称素,浅黄色的称缣或绷素,常用以书写,因而也以“缃帖”、“ 缃素”、“ 缃缣”、“ 缃牒”、“ 缣素”、“ 缣缃”、“ 缣蒲”、“ 缣简”代称书籍。如明代高启《临顿里》诗有“旧史堆缃素”之句。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诗:“当时备巡游,今不存缃缣。”骆宾王《上充兖州刺史启》:“颇游简素,少阅缣缃。”

缥(青色丝织品)和缃素,常作书套、书衣,称为“书帙”、“ 缥帙”、“缃帙”、“缃缥”、“缥缃”、“缥书”、“ 缥囊”、“简帙”、“青缃”,这些也都成为书籍的别称。如苏拭《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月升。”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缥缃雄丽藻,韦布富经纶。”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于缃帙。”蔡有守《晦间嘱题蒹葭图》诗:“此间谁识凄凄意,写入青纲只是秋。”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小堂倦缥书,华池厌修竹。”

“瑶帙”是书套的美称,也代指书。如明代郑真《题长淮送别图赠吴兴阮文肃》诗:“归取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

古时还有玉制的书籍封套称“瑶检”,亦代指珍贵书籍;如唐李峤《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跪发珍藏,肃承瑶检。”

珍贵的书籍亦称“玉版”和“玉简”。它们的本意是指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后作为珍贵典籍的代称。

古代用帛或纸写成的书,为了便于保存,常把它们装核起来,用木棒(也用金、玉、瓷、象牙)等物作轴,卷成束,称为一卷。所以书称为“卷”或“卷轴”。篇幅长的书分为数卷,所以卷亦指书籍的'一部分,如上卷、第一卷等。以前说手不释卷,卷即书。有时也称书为“书卷”。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末触。”三万轴即三万卷。牙签即牙骨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旁作为标识。因而“牙签”、“签轴”都成为书籍的代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有“整整牙签饱蠹鱼”之句。古时还常常把数卷书卷成一束,用布帛或袋子装起来,叫做帙或函,即书套。所以“卷帙”、“签帙”、“签函”也代称书籍。如陆游《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诗:“贯花签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书籍怕虫蠹,恰有一种香草叫芸香,花叶皆有强烈的气味,放人书中可以避蠹驱虫,因而称书籍为“芸帙”、“ 芸编”或“芸签”。如明代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在这个戏里还有两句词:“黄卷看来消白日,朱弦动处引清风。”其中黄卷亦指书。杨明照在对《抱朴子》的校笺中说:“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蘖汁染之以防蠹,故称书为黄卷。”

在用简牍书写时,官方还规定,法律和经书长二尺四寸,非经律者一尺二寸,通常取整数,说“尺书”,亦指书籍。如汉王充《论衡·书解》:“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燔fan音烦,焚烧。)

古代书于木版书都是方形,把简联起来称册或策。所以“方册”、“方策”也指书籍。如《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这些古书究竟是什么著作,众说不一,皆无实据。可视为重要古籍。因而由它们派生出许多古籍的别称。如“坟丘”(三坟、九丘的并称)、“坟索”(三坟、八索的并称)、“坟典”、“典坟”(三坟、五典的并称),这些都泛指古代典籍。另外如“坟籍”、“坟策”、“坟素”、“坟史”也指古代典籍。其中坟史指典籍、史书。《抱朴子·逸民》:“穷览坟索,著述粲然,可谓之言矣。”晋代潘岳《扬荆州诔》:“游目典坟,纵心儒术。”

另外“典文”、“典书”、“典雅”、“典籍”、“典艺”、“典经”、“经典”、“典传”、“经籍”、“经帙”、“书典”均代称古代书籍。现代常用“经典”、“典籍”指权威性著作。

以前,《诗经》和《尚书》是两部重要的古籍,所以后人常以“诗书”泛指书籍。如云“熟读诗书”。

通常还称书为“书本”、“书文”、“书册”等。古人还以耕田比喻读书,称书为“书田”,如宋代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耕播。”

除了书籍本身的名称和别称,成书过程中一些相关的事宜也有不少别称。

一部书从写稿到出版,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精于选材,巧于布局,还要注意语言的润色。书稿写成后还要再三推敲,反复修改。在改稿过程中,有时还需要请师长、友人批评指正一番。请人修改指正自然要态度诚恳,语言谦虚,这时就要用“斧正”、“郢正(政)”、“削正”、“笔削”、“涂乙”等一类谦词。关子“斧正”与“郢正”,《庄子·徐无鬼》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郢地有个人鼻尖上有一点像蝇子翅膀一样大小的泥土。他让一位石匠与他削一削,石匠抡起斧头,运斤生风,银光闪闪,但见那人鼻尖尖的丑处尽除,鼻子却端端正正,丝毫未受伤害。从此,人们就用“郢正”、“斧正”作为请人修改文章的谦词,意为巧匠运斤能使原稿生色。鲁迅的《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序文呈与……祈大加斧正。”魏际瑞的《与子弟论文十三》中曾就此详细介绍:“人以文字就质于人,称曰正之。忽念政者正也,改称曰政。又念正者必须删削,乃曰削政。又念斧斤所以削也,转曰斧正。又念善斧斤者莫如郢人,易曰郢政,且或单称曰郢。”苏曼殊《与刘之书》:“拙诗蒙斧政,不胜雀跃。”古代无纸,一般以竹简或木板为书,碰到错误之处,就用刀削去,并用笔改正。后来人们就把修改文字叫“笔削”或“削政”。《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涂即抹去,乙就是勾画。因此,“涂乙”也用来指删改文章。“雅”的本意为正确,所以古人在请人修改文章时也用“雅正”一词。今天多用“指正”或“教正”二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想要文质半取,风骚两挟,就需要润色。“润色”又称“润饰”、“文饰”、“藻饰”,都是修饰使之有文采的意思。宋王安石《西垣当直》诗:“讨论润色今为美,学问文章卷更醇。”朱烹也说过:“润色,加以文采也。”《宋史·蔡肇传》中对蔡肇文笔大加赞赏:“肇援笔立就,不加润饰。”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曾引庄周言曰:“辨雕万物,谓藻饰也。”

修改文章往往比写文章还重要,需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代诗人贾岛一日于驴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在驴上俏声吟哦不前,时时作推敲的手势。不知不觉走了半条街,旁观者惊诧莫名,贾岛却视而不见,直至撞上了韩愈的车驾,韩愈正要责问贾岛,贾岛释曰: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冒犯上官,敬恕非礼。韩愈立马思索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比较好。”后来人们就把斟字酌句、反复考虑称为“推敲”。

古代炼丹术称丹炼成之后可点铁石成金,后来人们就用“点铁(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宋黄庭坚《答洪驹文书》有这样一段话:“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人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画家点笔染翰,挥毫作画,称为点染,后来也比喻修饰文字,文章经过润色、修饰,才能够文采四溢,流传长久。

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定稿前一步步地组织、修改、删削、增添过程就是编辑过程。编辑又叫“缀辑(集)”或“编削”。任昉的《王文宪集序》中说:“是用缀辑遗文,永贻世范。”李贤注《说文解字》时说:“编,次也。即依次编排,削则如前所述,是对竹简而言。”

文章或书稿在付印之前需要校勘,“校勘”又称“校对”、“校订”、“校改”。即对照可靠的资料,改正书稿中的错误。有的书有几种版本,当以一种版本作底本,需要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校订,称之为“参校”。古代的书籍今天出版前校对时,需要加标点,因此称之为“校点”。古代校勘文字时,用丹砂和铅粉,故人们就把此举称作“丹铅”、“梓”,意为刻木板,古代书籍先刻木板,然后才能印刷,称为“付梓”,现在人们仍然沿用。

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一部书终于出版了,就像母亲经过十月怀胎,孩子终于出生一样,因此人们就用“问世”来拟称书籍的出版。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关于杨明照和杨明照《拾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杨明照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 onClick="allCount('首页_点击_实况天气_实况天气')"> 4 °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明照,以及杨明照《拾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 "不胜清怨却飞来"中的"胜"字有何有
  • 重庆大学b区地址
  • 杨明照的生平简介
  • 重庆大学怎么样?
  • 书的别称

Q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齐刘勰所著。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年)间。


这是一部在魏晋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学理论著作基础上总结性的巨著。内容精博,体系严密。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


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纲领。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宗经即强调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例如赋、颂、歌、赞,都源于诗经。他还提出了宗经的具体要求:“故文能宗经,体有6义,一则精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6条要求,就是贯穿在全书中的对文章肯定与否定的原则标准。如《辩骚篇》称赞屈原能“取熔经意,自铸伟辞”。


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比之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要详细周密得多。


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


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态度、方法作了专门探讨。


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全书虽贯穿了原道、宗经、征圣的儒家思想,造成一定局限性。但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其一,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他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注意到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对文学盛衰变化的影响。如论建安文学“雅好慷慨”的风格出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环境。《通变篇》还系统地论述了历代义风的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


其二,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吟咏情性”、“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并重视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还对“情”与“景”的关系、风骨、艺术想象等问题作了阐述。


其三,专门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他认为批评家要有深广的学识修养,采取“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从多方面加以观察。


《文心雕龙》的许多精辟见解,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


研究、注释《文心雕龙》的著述颇多。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等。

Q2:"不胜清怨却飞来"中的"胜"字有何有

蔡邕字伯喈(后汉大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菶菶萋萋,雝雝喈喈。”后句是说凤凰叫声。这名字多好!

孔稚珪字德璋(南朝文人)

出处:《大雅•卷阿》“令闻令望,如圭如璋。”君子以玉比德。相似的还有词学家唐圭璋。

杜如晦(唐相)(@香风智乃 提供)

出处:《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高行周(五代名将)、高怀德(行周子)

出处(只是猜测):《小雅•都人士》:“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大雅•板》:“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周邦彦(北宋大词人)(@关山暮雪 提供)

出处:《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国家的俊杰!

杨维桢(元代诗人)

出处:《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栋梁之才。相似的有晚清词人邓廷桢字维周。

揭傒斯字曼硕(元代诗人)

出处:《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是说鲁国公子奚斯作新庙,特别的雄伟壮观。当然这几句诗的意思清代人有新解释。

吴敬梓(明文人,写《儒林外史》那位)

出处:《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代表父母。

方苞(清桐城文家)

出处:《大雅·生民》“实方实苞。”这句是形容谷物幼苗生长。此君和下面江永都要姓名相连看才是出自《诗》,应该不是巧合~

王引之(清朴学大家)

出处:《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就是说希望后代能继承好门风。结果王引之果然接过父亲的大旗,成就了“高邮二王”的学术地位。

朱骏声(清文字学家)

出处:《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是说文王有美好的声望。

近现代、当代

程长庚(京剧泰斗)(据《中》文)

出处:《小雅·小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王国维(不解释)

《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不过好像也挺接近《管子》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袁克定(袁世凯子)

出处:《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寄托了多么好的寓意啊……同理还有著名诗人臧克家。

阎锡山(民国军阀)

出处:《大雅·江汉》“锡山土田。”“锡”就是“赐”。《诗》《书》等表示“赏赐”的句子特多。类似的名字还有皮锡瑞(晚清经学家)、裘锡圭(当代文字学家)等。

梁思成(不解释)

出处:《商颂•那》“绥我思成。”《商颂•烈祖》“赉我思成。”解释起来,“思成”可以理解为对祖先的怀念。

周作人(不解释)

出处:《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大雅•旱麓》:“岂弟君子,遐不作人。”(之前把这两处弄混了(⊙﹏⊙)今改正)和“树人”一样是培育人才的意思。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出处:《召南·甘棠》“蔽芾甘棠。”

邵洵美(现代诗人)(@戚不二 提供)

出处:《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傅斯年(不用解释了)

出处:《大雅•下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永远保佑你

唐圭璋(词学家)

相同的有南朝文人孔稚珪(最有名《北山移文》)字德璋。

方壮猷(历史学家)

出处:《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是说将帅方叔虽年高,依然能深谋远虑。姓方的叫这名儿,不可谓不巧。

朱其华(新闻学家)(据《从》文)

出处:《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秦邦宪(即博古)(据《中》文)

出处:《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冯白驹(革命家)、邢贲思(理论家)(据《中》文)

出处:《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李维汉(革命家)(据《从》文)

出处:《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任弼时(革命家)

出处:《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佛”就是“弼”)。

张闻天(革命家)

出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胡乔木(中共理论家)(据《中》文)

出处:《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陈野苹(前中组部副部长)(据《中》文)

出处:《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钱其琛(前外交部长)(据《中》文)

出处:《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贺敬之(诗人)

出处:《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命维思。”

郑朝宗(文艺理论家,钱钟书研究专家)(据《从》文)

出处:《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杨明照(文献学家,《文心雕龙》研究专家)

出处:《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许倬云(历史学家)

出处:《大雅•云汉》“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汤用彤字锡予(国学大师,真的堪称大师)

出处(强烈怀疑):《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贻我”不就是“锡予”咩……只是怀疑……

刘纲纪(美学家)

出处:《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大雅•嘉乐》“之纲之纪,燕及朋友。”

公刘(诗人)

出处:《大雅·公刘》……“笃公刘”,怹可能比较喜欢“笃”的品质吧~

最后来几位明星:

张赫宣(参加《好声音》出名的男歌手)

出处:《卫风·淇奥》“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白凯南(冯巩徒弟,相声演员)

出处:《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陈乐基(香港歌手)

出处:《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郭敬明(不解释)( @顾乔乔 提供)

出处:《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

还有一个天津相声演员叫谷宗翰,不怎么出名,但确实是好名字,出自《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现在没有宗法制了,不过这个名字寄予了父母希望孩子成家立业,成为家国栋梁的企望。

谢谢了

Q3:重庆大学b区地址

重庆大学B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

重庆大学B校区是原重庆建筑大学,总占地595亩。

主要包括:理学部(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学部(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

Q4:杨明照的生平简介

杨明照(1909~2003),字韬甫,重庆大足人。1909年农历10月23日生。1926年春,考入大足县简易师范。1927年又考入县立初中。1930年进入重庆大学文科预科。1932年秋升入本科国文系后,开始攻读《文心雕龙》。1935年秋,杨明照成为四川大学学生。在川大,他继续钻研《文心雕龙》。1936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史专家郭绍虞,继续深入进行《文心雕龙》的研究。1939年夏,《文心雕龙校注》杀青定稿,这本书成为他学术生涯的奠基之作,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学社出版以后,台北世界书局、河洛书局、香港龙门书局皆相继翻印或影印。日本立正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户田浩晓专门撰写了《读杨明照氏的〈文心雕龙校注〉》一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校注》中“有不少发前人所未发的见解”,堪称“自民国以来一直到战后《文心雕龙》研究的名著”。台湾学者王更生说,此书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新的断代。

在研究学习期间,除了写作《文心雕龙校注》一书以外,杨明照还先后写出了《庄子校证》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燕京学报》(1937-1939)和《文学年报》(1937-1939)上。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杨明照在十年浩劫中完成的近60万字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该书一出,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香港《大公报》专文介绍该书,认为这是杨明照继《文心雕龙校注》之后,积40余年功夫而成的硕果,解决了某些千古疑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内学者将此书誉为“研究《文心雕龙》的小百科全书。”此后,杨明照出版了40万字的《学不已斋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和20余万字的《刘子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版)。同时,还发表了《抱朴子外篇校正》(1985年《文史》23、24辑)等论文。

1978年,杨明照出任川大中文系主任,1981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学术界,也担任了不少学术团体的领导,历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昭明文选》学会顾问、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全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四川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省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成都市文联主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委会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等。

进入90年代以来,杨明照老当益壮,不仅撰写了《文心雕龙版本经典录》等多篇论文,而且还完成了约82万字的巨著《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出版),被学界誉为“皇皇巨献,真可谓千秋大业,万世宏功!”

1999年9月,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华书局等十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杨明照教授九十华诞庆典”。90高龄的杨明照先生,仍担任四川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每天伏案写作,孜孜不倦。

2003年12月6日中午12时45分,杨明照先生在川大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

杨明照先生学而不已,笔耕不辍、勤苦以之,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其领域涉及《庄子》、《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说文解字》、《淮南子》、《刘子》、《抱朴子》、《文选》、《文心雕龙》、《史通》等古代典籍,先后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出版《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刘子校注》、《抱朴子外篇校笺》、《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文心雕龙校注》、《学不已斋杂著》等专著。其研究成果无不沿波讨源,义周虑赡,向以严谨精深享誉学界;杨先生对中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研究,被公认为划时代的成果,先生本人亦被誉为“龙学泰斗”。

文革之初,杨明照受到批判,因检查写得好躲过一劫。检查中说:“雕龙对人民毫无好处,只能培养出如刘济昆一类崇拜封、资、修、大、洋、古的学生。养猪则对人民有很大好处,将猪养肥了,可以改善群众的生活,人人每个月多分配几两猪肉。自己也就越能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我深刻认识到,越雕龙越反动,越养猪越革命。”“校革委委员们看了杨教授的文章(按:指检查)后,大表赞赏,通报表扬,强调这是知识分子的‘康庄大道’,要全校师生向他看齐。杨教授改造有成,升了官,被任命为养猪队队长。”另据我所知,杨教授生前一直是欢喜吃肥猪肉的。”(刘济昆:《文革大笑话》,香港昆仑制作公司,1993年3月5版,第103页、第104页)

杨教授翻身成为红色专家后,为一时健将,亦带队批判他人。如《仓央嘉措情歌》的译者曾缄,性格狂放,为四川大学前任中文系主任,亦是杨的师长辈。杨明照《文心雕龙译注》书成,曾吟诗一首讥之,其中有句云:“文心雕成未是龙”,终于祸从口出,惨死于群众运动中。


Q5:重庆大学怎么样?

重庆大学非常好。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重庆大学既是985大学,也是211大学。


庆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共中央直管副部级,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同建设,建筑老八校之一。


学校介绍:


学校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5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70万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35个,开办本科专业99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


有在校学生4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00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重庆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Q6:书的别称

别称,汉语词汇,指与常用名称同为官方正式名称的其他名称。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书的别称,希望能帮到大家!

书的别称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铅录》。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古代图书的两个别称

一、牙签

1、唐韩愈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2、南唐后主李煜诗《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清代鲍廷博诗《挽顾抱冲茂才》:“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以上诗中“牙签”均指图书。

图书为何在古代又称之为牙签呢?这是因为古代图书早期形态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标签牌多用象牙或兽骨制作,以区别甲乙,利用检索,后遂指代图书。后来“牙签”的名让图书占有了。而古代的牙签则称之为“剔齿”、“剔齿签”、“剔牙杖”、“牙杖”、“挑牙”、“柳杖”等。

二、梨枣

1、清代袁枚《秋夜杂诗》之九:“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

2、明代谈迁《北游录·上吴骏公太史书》:“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以上“梨枣”均指图书。

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中国的印刷术。梨树和枣树是最为理想的刻印材料,不仅品质符合刻板要求,而且取材容易。因而“梨枣”便成了图书的另一称呼。

书籍的别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本文要说说书籍本身的部件和成书过程中有关的别称。

一部书,就像人体一样,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名称。书的正面首页,称为“封面”,又叫“书面”、“封一”、“封皮”、“书皮”、“书衣”。封面的背面称为“封里”,又叫“封二”。书的后表层,称为“封底”,又叫“封四”,它们背面称为“封底里”,又叫“封三”。书籍被装订住的一边叫“书背”,又叫“书脊”。新式装订的书籍,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名称等。与书背相对的一边叫“书口”、“翻口”,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在封面的后面有“衬页”,又叫“补页”,分为“双衬”和“单衬”。在封面或衬页的后面有“扉页”,古代称之为“护页”或“副页”。扉页的正面往往刊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的名称;扉页的背面刊有图书版本记录等事项。扉页过后,才开始进入书的主体部分,书页上印有文字和图画的部分称为“版心”,不包括四周的白边。版心到书顶的一段空白称为“天头”,亦称“书眉”,通常在阅读时作眉批之用。版心到书根的一段空白称为“地脚”,与天头合称为“天地头”;版心到书背的一段空白称为“订口”。

书籍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版心”。

正文的前面往往有“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等。其后往往有“凡例”,又称“例言”、“发凡”,是说明著作内容、编纂体例的文字。“凡例”语出杜预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国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凡例之后,一般是“目录”,又称“事目”、“总目”或“序目”,古代称之为“最凡”、“最目”,今天仍有沿用,是用来总括书的内容、提要和目次的。《周易·天官·司会》中曰:“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汉朝的刘玄作注说:“书,谓簿书契,其要凡也。”注释曰:“最凡,为计要之多少,以为契要。”孙治让的《周礼正义》上又说:“最凡与最目义同。”

目录之前或后是“序”,序也叫“叙”或“绪”,又称“序言”、“序文”、“序论”、“绪论”、“绪言”、“叙言”、“前言”、“前记”、“弁言”或“书首”。也就是发端之言,说在前面的话。《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释文曰:“绪言,犹先言也。”弁,是古代的一种帽子,所以人们就用弁言喻称序言。唐以后称简短的序为“引”。宋苏询父名叫“序”,询文因讳“序”而称“引”,后人沿用。因此序、引遂指同一文体。引亦称“引言”或“引文”。

书的正文又称为“本文”。其中不附加注解评点的正文称为“白文”,《朱子全书·易》说:“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很多书都有注解,特别是重要的古籍。这种对先秦经典作注释的工作始于汉代,这些注释称为“传”、“笺”。如《诗经》就是毛亨传,郑玄笺。开始“传”与“笺”都有它们的特定含义。传(zhuan音撰),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注解还称为“解”、“训”或“诂”。“解”、“训”都有解释之意,同时也是对古代典籍的注解。“诂”指用现代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也指古代语言文字的词的本义。“诂”常常与“训”连在一起,称为“训诂”或“诂训”。“故”通诂,所以也称“故训”、“训故”,都是对古言古义的解释。

注释还称为“章句”,即剖章析句的意思,后泛指书籍的注解。

注解除了有注、传、笺、疏、训、故、诂、解等称呼,后世又增添了许多双音词,其义也基本相同,如:“注文”、“诂语”、“注说”、“注述”、“注训”、“注脚”、“注疏”、“注解”、“注释”、“训注”、“训传”、“训解”、“训释”、“疏注”、“笺注”、“笺训”、“传记”、“传笺”等等。

正文的后面,大多有后记,亦称为“跋”、“书后”。它和序一样,是一种文体,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往往由作者抒发写作过程中的甘苦或请后学或同仁作一评价。倘若这些跋是由编辑写的,这些跋称“编写”或“编后记”。一些书的后记后面还有“索引”,又称“备检”、“通检”、“引得”。它是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注明出处,按次序排列,以作备检。

我国远在纸张发明之前就已有了著述。那时书写的材料为“简”与“帛”。简是竹片或木片,称“札”或“牍”,后统称为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的称“策”或“册”。帛是古代丝织物的统称,素是白色生绢,都是书写材料。《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为纸。”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人书贴犹用竹简》说:“南宋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可见蔡伦造纸之后很长时间,还没完全淘汰竹简。因此,古时就用这些书写材料代指书籍。如:“竹帛”、“竹简”、“竹素”、“竹书”、“书策”、“简素”、“简策”、“简册”、“简牍”、“简编”、“编简”、“简籍”。如柳宗元《读书》诗:“竞夕与谁言,但与竹素俱。”杜甫《秋野》诗:“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清代陈梦宵《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怜。是非留竹简,方寸付苍天。”

简素还有个来历。汉代应劭《风俗通》说:“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今东观书,付素也。”后来就以“简素”称书籍。

简册、简策相同,既指书籍,又指史籍。如宋代曾巩《寄赵官保》诗:“素书谠言留简册,高情清兴入林泉。”谠言,正直的言论。

简编、简籍、编简亦指书籍。如韩愈《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唐代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书写用的竹简也叫“青简”、“汗简”。古时用竹简写书之前,先以火炙简使其出汗,使竹青易写,也不为虫蠹,名为杀青。所以称“青简”、“汗青”或“汗简”,也代指书籍、史册。如文天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严复《和荆公<适意>》:“橙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阵阵。”

前诗中的“韦编”一词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皮绳,古时用皮绳把写好的简编缀成册叫“韦编”。后来就称《易经》为韦编,进而又泛指一切古籍。“韦编三绝”即皮绳数断,可见翻阅之勤。

与韦编近似的还有“青编”,青编即“青丝简编”。这就是用青丝联缀成的竹简书,借指史籍,亦泛指书籍。

残旧的竹简称“枯竹”,亦代指古旧典籍。如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

古时用帛写书,必先裁割成块,称为裂帛,后“裂帛”也成为书籍的代称。

帛有多种,白色的称素,浅黄色的称缣或绷素,常用以书写,因而也以“缃帖”、“ 缃素”、“ 缃缣”、“ 缃牒”、“ 缣素”、“ 缣缃”、“ 缣蒲”、“ 缣简”代称书籍。如明代高启《临顿里》诗有“旧史堆缃素”之句。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诗:“当时备巡游,今不存缃缣。”骆宾王《上充兖州刺史启》:“颇游简素,少阅缣缃。”

缥(青色丝织品)和缃素,常作书套、书衣,称为“书帙”、“ 缥帙”、“缃帙”、“缃缥”、“缥缃”、“缥书”、“ 缥囊”、“简帙”、“青缃”,这些也都成为书籍的别称。如苏拭《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月升。”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缥缃雄丽藻,韦布富经纶。”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于缃帙。”蔡有守《晦间嘱题蒹葭图》诗:“此间谁识凄凄意,写入青纲只是秋。”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小堂倦缥书,华池厌修竹。”

“瑶帙”是书套的美称,也代指书。如明代郑真《题长淮送别图赠吴兴阮文肃》诗:“归取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

古时还有玉制的书籍封套称“瑶检”,亦代指珍贵书籍;如唐李峤《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跪发珍藏,肃承瑶检。”

珍贵的书籍亦称“玉版”和“玉简”。它们的本意是指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后作为珍贵典籍的代称。

古代用帛或纸写成的书,为了便于保存,常把它们装核起来,用木棒(也用金、玉、瓷、象牙)等物作轴,卷成束,称为一卷。所以书称为“卷”或“卷轴”。篇幅长的书分为数卷,所以卷亦指书籍的'一部分,如上卷、第一卷等。以前说手不释卷,卷即书。有时也称书为“书卷”。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末触。”三万轴即三万卷。牙签即牙骨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旁作为标识。因而“牙签”、“签轴”都成为书籍的代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有“整整牙签饱蠹鱼”之句。古时还常常把数卷书卷成一束,用布帛或袋子装起来,叫做帙或函,即书套。所以“卷帙”、“签帙”、“签函”也代称书籍。如陆游《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诗:“贯花签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书籍怕虫蠹,恰有一种香草叫芸香,花叶皆有强烈的气味,放人书中可以避蠹驱虫,因而称书籍为“芸帙”、“ 芸编”或“芸签”。如明代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在这个戏里还有两句词:“黄卷看来消白日,朱弦动处引清风。”其中黄卷亦指书。杨明照在对《抱朴子》的校笺中说:“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蘖汁染之以防蠹,故称书为黄卷。”

在用简牍书写时,官方还规定,法律和经书长二尺四寸,非经律者一尺二寸,通常取整数,说“尺书”,亦指书籍。如汉王充《论衡·书解》:“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燔fan音烦,焚烧。)

古代书于木版书都是方形,把简联起来称册或策。所以“方册”、“方策”也指书籍。如《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这些古书究竟是什么著作,众说不一,皆无实据。可视为重要古籍。因而由它们派生出许多古籍的别称。如“坟丘”(三坟、九丘的并称)、“坟索”(三坟、八索的并称)、“坟典”、“典坟”(三坟、五典的并称),这些都泛指古代典籍。另外如“坟籍”、“坟策”、“坟素”、“坟史”也指古代典籍。其中坟史指典籍、史书。《抱朴子·逸民》:“穷览坟索,著述粲然,可谓之言矣。”晋代潘岳《扬荆州诔》:“游目典坟,纵心儒术。”

另外“典文”、“典书”、“典雅”、“典籍”、“典艺”、“典经”、“经典”、“典传”、“经籍”、“经帙”、“书典”均代称古代书籍。现代常用“经典”、“典籍”指权威性著作。

以前,《诗经》和《尚书》是两部重要的古籍,所以后人常以“诗书”泛指书籍。如云“熟读诗书”。

通常还称书为“书本”、“书文”、“书册”等。古人还以耕田比喻读书,称书为“书田”,如宋代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耕播。”

除了书籍本身的名称和别称,成书过程中一些相关的事宜也有不少别称。

一部书从写稿到出版,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精于选材,巧于布局,还要注意语言的润色。书稿写成后还要再三推敲,反复修改。在改稿过程中,有时还需要请师长、友人批评指正一番。请人修改指正自然要态度诚恳,语言谦虚,这时就要用“斧正”、“郢正(政)”、“削正”、“笔削”、“涂乙”等一类谦词。关子“斧正”与“郢正”,《庄子·徐无鬼》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郢地有个人鼻尖上有一点像蝇子翅膀一样大小的泥土。他让一位石匠与他削一削,石匠抡起斧头,运斤生风,银光闪闪,但见那人鼻尖尖的丑处尽除,鼻子却端端正正,丝毫未受伤害。从此,人们就用“郢正”、“斧正”作为请人修改文章的谦词,意为巧匠运斤能使原稿生色。鲁迅的《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序文呈与……祈大加斧正。”魏际瑞的《与子弟论文十三》中曾就此详细介绍:“人以文字就质于人,称曰正之。忽念政者正也,改称曰政。又念正者必须删削,乃曰削政。又念斧斤所以削也,转曰斧正。又念善斧斤者莫如郢人,易曰郢政,且或单称曰郢。”苏曼殊《与刘之书》:“拙诗蒙斧政,不胜雀跃。”古代无纸,一般以竹简或木板为书,碰到错误之处,就用刀削去,并用笔改正。后来人们就把修改文字叫“笔削”或“削政”。《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涂即抹去,乙就是勾画。因此,“涂乙”也用来指删改文章。“雅”的本意为正确,所以古人在请人修改文章时也用“雅正”一词。今天多用“指正”或“教正”二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想要文质半取,风骚两挟,就需要润色。“润色”又称“润饰”、“文饰”、“藻饰”,都是修饰使之有文采的意思。宋王安石《西垣当直》诗:“讨论润色今为美,学问文章卷更醇。”朱烹也说过:“润色,加以文采也。”《宋史·蔡肇传》中对蔡肇文笔大加赞赏:“肇援笔立就,不加润饰。”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曾引庄周言曰:“辨雕万物,谓藻饰也。”

修改文章往往比写文章还重要,需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代诗人贾岛一日于驴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在驴上俏声吟哦不前,时时作推敲的手势。不知不觉走了半条街,旁观者惊诧莫名,贾岛却视而不见,直至撞上了韩愈的车驾,韩愈正要责问贾岛,贾岛释曰: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冒犯上官,敬恕非礼。韩愈立马思索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比较好。”后来人们就把斟字酌句、反复考虑称为“推敲”。

古代炼丹术称丹炼成之后可点铁石成金,后来人们就用“点铁(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宋黄庭坚《答洪驹文书》有这样一段话:“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人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画家点笔染翰,挥毫作画,称为点染,后来也比喻修饰文字,文章经过润色、修饰,才能够文采四溢,流传长久。

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定稿前一步步地组织、修改、删削、增添过程就是编辑过程。编辑又叫“缀辑(集)”或“编削”。任昉的《王文宪集序》中说:“是用缀辑遗文,永贻世范。”李贤注《说文解字》时说:“编,次也。即依次编排,削则如前所述,是对竹简而言。”

文章或书稿在付印之前需要校勘,“校勘”又称“校对”、“校订”、“校改”。即对照可靠的资料,改正书稿中的错误。有的书有几种版本,当以一种版本作底本,需要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校订,称之为“参校”。古代的书籍今天出版前校对时,需要加标点,因此称之为“校点”。古代校勘文字时,用丹砂和铅粉,故人们就把此举称作“丹铅”、“梓”,意为刻木板,古代书籍先刻木板,然后才能印刷,称为“付梓”,现在人们仍然沿用。

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一部书终于出版了,就像母亲经过十月怀胎,孩子终于出生一样,因此人们就用“问世”来拟称书籍的出版。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关于杨明照和杨明照《拾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杨明照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阴
空气质量74优
未来2小时内无雨~

亚马逊面向中国卖家推借贷服务

      报道称,亚马就在最近,一份报道警告称,英国对外国的资助耗资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速度,很多纳税人的钱有被浪费之嫌。

    安峰山:逊面向中台湾海峡形势越复杂,越需要我们加强民间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解铃还需要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国卖其他的做法,只是缘木求鱼。

    亚马逊面向中国卖家推借贷服务

    同时,家推贷我们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决不会允许“台独”势力以任何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福建厦门卫视记者:服务据报道,服务民进党有人准备提案,要求取消新台币纸钞上的孙中山与蒋中正的头像,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安峰山:从去年“5.20”以来,这种拙劣的戏码在岛内时有发生,其背后的政治图谋,我想用此前我们发布会讲过的一句话,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新华社记者:亚马据媒体报道,亚马蔡英文日前在参加台商春节联谊时表示,两岸应该以新的思维和做法共同擘划两岸互动的新模式,请问发言人有何评论?安峰山: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我想,逊面向中无论以什么借口,恐怕造成这一局面的责任,台湾当局是推卸不了的。“台独”势力邀请这样一个人物到台湾访问,国卖意图制造事端,势必会损害两岸关系。

    大陆有关方面对此次事故高度关注,家推贷国台办和海协会对伤员表达了慰问,并会同有关方面通过两岸民间旅游组织,积极处理善后。安峰山:服务第二个问题,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我们坚决反对把“难民”等相关问题和境外藏胞混为一谈。执行过程中,亚马不少居委会设置了烟花爆竹回收点,采取“礼品换烟花爆竹”,或提供电子爆竹等形式,鼓励市民主动上交存放家中的烟花爆竹。

    春节假期7天,逊面向中 全市180个回收点就接受市民主动上缴的烟花爆竹1500余箱。法治引领从“禁燃令”走向更多共建共享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卖近年来愈发严重的空气污染、国卖公共安全等问题,让广大上海市民认识到“从我做起”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家推贷市民的法律意识在这几年显著提升,也在此次“禁燃令”的成功落地中发挥重要作用。市民张家坤告诉记者,服务虽然春节禁燃禁放在感情上还有点不舍,服务但是既然上海出台了法规,自己也和社区签订了承诺书,“那我就会遵守,既是遵纪守法,更是言而有信”。

    平安志愿者韩珊琴说,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会遇到各种各样 “成长的烦恼”。对此,应当通过立法规范、严格执法、多元共治,实现最终化解。

    亚马逊面向中国卖家推借贷服务

    每一位市民,既是法律的遵守者,又是法律的监督者,这应当成为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常态。一次成功的社会治理范例,给予立法者以信心,执法者以肯定,守法者以鼓励。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高长生说,这次“禁燃令”树立了法律的权威,实现了民心的凝聚,凸显了基层的力量,而最终的目的,就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受益者。姜平表示,有了这次“禁燃”经验,将来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们都有信心把事情做细做好,携手每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市民共赢未来。

    ”(完) 责任编辑:康亮俄罗斯女性举标语反对“轻度家暴除罪化”,称法律没有保护人们不受家暴侵害昨日,老奶奶在中山八路临摹作画原标题:自卫队在南苏丹参与战斗?日本防卫相出面否认中新网2月9日电 日媒报道,日本防卫大臣稻田朋美近日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就在南苏丹开展维和行动(PKO)的日本自卫队部队的活动记录中出现“战斗”一词的表述问题称,只是作为一般性表述使用了这个措词,而并不是指出现了法律意义上的战斗行为。

    据报道,日本防卫省此前表示,已经对在南苏丹开展维和行动的日本自卫队部队的活动记录进行了作废处理,但后来发现相关记录依然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日本民进党国会对策副委员长小山在会上进行质询时问道:“去年7月汇总的有关文本使用了‘战斗’一词,这是否等于承认曾发生过战斗?”对此,稻田回应说:“作为一般性表述使用了‘战斗’一词,有关文本的确是这样记载的,但这并不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战斗行为。

    亚马逊面向中国卖家推借贷服务

    ”稻田还说:“虽然发生过武装冲突,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发生国际性武力冲突常见的杀伤人员或破坏物体那样的战斗行为,因此,我认为,日本遵循了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的5项原则。” 责任编辑:李伟山

    作者:乔青水、宋颖洁社会救助制度是关乎我国民生发展大计的重要制度,但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步伐滞后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步伐,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在享受社会救助上存在明显缺口。未来,我国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因此社会救助制度也必须不断完善充实,提高城乡社会救助覆盖面,使社会救助达到城乡一体化和共享化。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社会救助问题的制度根源对社会救助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目前,我国政府及社会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思想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在社会救助作用、目标和救助对象等方面未能全面地认识。这就导致了我国现有社会救助制度中的相关政策在制定时存在盲区,因而落实也较为困难。这样也就导致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好。

    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制规范存在疏漏。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救助的法制规范明显滞后于社会救助事业本身的发展。

    首先,我国尚未正式形成一套有效的社会救助法制思想,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认识也普遍局限在政府施予恩惠和开展慈善性事业,没有真正意识到社会救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次,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完整出台,社会救助还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

    虽然目前已出台一些社会救助方面的单独的政策或条例,但是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机制还尚未形成,这就易导致社会救助制度不规范、政策不连贯等问题的出现。社会救助制度的相关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社会救助标准体系,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情况都存在差异,且一地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水平直接决定当地社会救助标准的合法性和可适性,如果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社会救助的标准,显然会造成我国各地社会救助标准的参差不齐,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不利于社会公平发展,也不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外部监管机制仍然不到位。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社会救助方面的相关监督机制条款,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并不能对这些监管机制进行有效实施。比如,虽然国家民政部门等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的意见》,但是在实际抗灾救灾过程中仍然存在实际效果与预期表现差异明显的情况,这也是社会救助机制外部监管不到位的表现。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几大瓶颈约束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造成社会救助制度二元化。虽然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城市二元户籍制度一直存在。

    正是由于这种户籍制度,我国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国家公共财政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但是农村居民却只能通过自己筹资或者农村集体筹资解决公共服务问题,而国家财政仅给予较少补助。由于国家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方面的城乡二元化对待,导致本就存在二元结构的城乡公共服务不但在供给量上落差越来越大,而且在供给主体、供给方式、资金渠道等多方面也不断拉大差距。

    这种二元的城乡结构,直接导致了社会救助制度二元化,不利于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社会救助的观念陈旧,政府对社会救助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当前国内的贫困问题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贫困,更在于人力资本的欠缺。我国政府对于新型的贫困化认识存在不足,直接导致政府社会救助观念停滞在经济贫困上,社会救助观念更新步伐滞缓。国家财政支撑力度不够,长效投入机制欠缺。相关统计显示,2014年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的支出占国家总财政的份额大约在33%左右,发展中国家一般在27%左右。

    在我国,即使加上医疗保障以及保险基金等方面的支出,2014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总财政的份额仍然只有23%,仍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渠道单一,主要为财政供给,缺乏长效投入机制。

    社会救助渠道存在短板,公共决策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仍然延续了单一的自上而下式的渠道,但是由于社会信息不对称和社会需求多元化等的影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救助对象仍然无法充分享受到自己希望享受到的服务。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仍缺乏社会救助服务的组织选择权和决策权,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不断发挥社会救助兜底的建议在新型城镇化的总体道路框架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一大重要任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

  • 马蜂窝刚被监管部门约谈又陷裁员风波 上市之梦再次搁浅? 马蜂窝刚被监管部门约谈又陷裁员风波 上市之梦再次搁浅?
  • 人力资源服务商熊猫云聘完成800万天使轮融资 人力资源服务商熊猫云聘完成800万天使轮融资
  • 中国电影产业,必须迈过这道坎儿 中国电影产业,必须迈过这道坎儿
  • 搜狐一季度进账4.31亿美元,三部网剧成爆款 搜狐一季度进账4.31亿美元,三部网剧成爆款
  • 大帝单打小加竟双膝跪地 他像是电池老化的手机 大帝单打小加竟双膝跪地 他像是电池老化的手机
  • 共同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法意关系会转好吗? 共同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法意关系会转好吗?
  • 为什么4天小长假来了,我却没有放假的 为什么4天小长假来了,我却没有放假的"兴奋感"?
  • 再谈风水财位与财神摆设 再谈风水财位与财神摆设
  • 愤怒的小鸟全新季投影戏表演受到大欢迎毛茸茸爆笑可爱蓝弟弟 愤怒的小鸟全新季投影戏表演受到大欢迎毛茸茸爆笑可爱蓝弟弟
  • 当红家轿工艺PK 朗逸和雷凌实测结果真想不到 当红家轿工艺PK 朗逸和雷凌实测结果真想不到

城市天气预报

  • 热门
  • ABCD
  • EFGH
  • JKLM
  • NPQR
  • STWX
  • YZ

国际城市天气预报

  • 亚洲
  • 欧洲
  • 美洲
  • 大洋洲
  • 非洲

合作伙伴

气温排行榜

  • 高温
  • 低温
排名 城市 今天气温
1 同多米尼加总统致贺电中央委员、中将安兆庆已出任武警部队政委 23~26 °
2 斯里兰卡首次公布复活节爆炸案9名袭击者姓名照片日本新天皇德仁与他的令和时代 23~25 °
3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发生3.4级地震 震源深度16千米穿越百年!超燃动画演绎“五四”运动历史瞬间 23~25 °
4 故宫小长假再成热门景点:购票需预约 仅4日还有余票亚洲电影合拍带动电影整体向好 23~25 °
5 美国财长姆努钦:中美经贸磋商“富有成效”穿越百年!超燃动画演绎“五四”运动历史瞬间 23~25 °
6 泰国国王加冕前宣布四婚,王后为护卫队副司令官数十万游客涌入西湖,只见人头不见断桥 网友:断桥真的要断了 23~25 °
7 历史新高!5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24.3万人次当世园会遇上五一小长假丨来认认,这是什么花? 20~25 °
8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发生枪击案 凶手遭捕时露齿笑大声吼叫揭秘解放前中央最神秘机构 毛主席"向全国进军"命令出这里 20~25 °
9 韩国女星张紫妍案出现新证据!案件追诉期有望延长5年一季度三大运营商日赚约3.7亿元 17~25 °
10 假期前两天中东部晴暖世界黄金协会:一季度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创六年新高 12~25 °
查看更多>
1 Uber上市在即却遭遇司机集体抗议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发生枪击案 凶手遭捕时露齿笑大声吼叫 -24~-12 °
2 曝中国巨富之女赵雨思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 直播时称…广西罗城一培训班老师涉嫌猥亵学生 被县检察院批准逮捕 -24~-9 °
3 游客哄抢展览花?景区回应:是假花,当伴手礼赠送演员乔杉晒照宣布妻子二胎产女 一家四口合影超温馨 -23~-12 °
4 美国指责古巴向委内瑞拉派遣军队 古官员驳斥美方说法巴菲特:没有能力看懂亚马逊价值,没投不是我最大的错误 -23~-8 °
5 致敬奋斗者—听习近平总书记说给劳动者的"暖心话"雅安芦山发生4.5级地震 成都有震感 -20~-8 °
6 中国使馆确认有6名公民在斯里兰卡爆炸袭击中遇难五一假期怎样为加班费讨说法?法官:由员工举证 -20~-8 °
7 绿起来 美起来 活起来——北京“领跑”绿色发展成都一游乐园游客冲出滑梯致2死12伤 相关负责人被控制 -20~-5 °
8 4月房企融资计划已近2600亿,拿地亦进入井喷期"美丽的皇后也无法参加仪式",日本的选票政治就是这么真实 -19~-10 °
9 流星也疯狂?NASA局长警告:它对地球来说是种威胁亚马逊用AI监控员工工作效率 -18~-12 °
10 巴菲特:没有能力看懂亚马逊价值,没投不是我最大的错误泰国国王加冕前宣布四婚,王后为护卫队副司令官 -18~-10 °
查看更多>

空气质量排行榜

  • 最优
  • 最差
排名 城市 今天空气
1 京式旗袍、和香亮相世园会 “非遗”展品融入冬奥元素成都一游乐园游客冲出滑梯致2死12伤 相关负责人被控制 7优
2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中国——写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演员乔杉晒照宣布妻子二胎产女 一家四口合影超温馨 7优
3 @所有在北京的人,开车千万小心这条道,一天就罚了3740起!刚刚这个地方地震了 人们一点儿也不慌 继续打麻将 7优
4 泰国国王加冕前宣布四婚,王后为护卫队副司令官青春潜入“深水区”90后公安特警:再浑的水也要蹚 7优
5 历史新高!5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24.3万人次韩国女星张紫妍案出现新证据!案件追诉期有望延长5年 7优
6 弘扬劳模精神 汇聚奋斗伟力《求是》发表习近平重要文章 7优
7 教师可以持枪上课?美国佛州通过教师配枪法案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在英被判50周监禁 因违反保释条例 7优
8 致敬青春!小贝领衔6大男神陪你过“五四”历史新高!5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24.3万人次 7优
9 小假期盘点十部经典言情片 据说看完的人都能脱单【独家V观】致青春丨我们都是追梦人 7优
10 公安部挂牌的要案,两任市委书记充当“保护伞”人工智能发展面临“卡脖子”窘境 7优
查看更多>
1 66家公司营收破千亿 两桶油全年营收逼近浙江省GDP马来西亚释放“谋杀金姓男子”越南女嫌犯 381严重
2 谷歌遭打击员工再掀抗议 这次脸书员工也参与进来了5车追尾引发火灾烤熟一车鲍鱼 网友:鲍鱼做错了啥 324严重
3 韩国瑜马英九苏贞昌的女儿 谁能成为台湾伊万卡·特朗普河北龙卷风掀翻充气城堡 致2名儿童死亡7人受伤 273重度
4 年内32城公积金出新政:多地收紧,刚需成重点!弘扬劳模精神 汇聚奋斗伟力 270重度
5 又一"友邦"喊"断交" 蔡英文当局:别别别,我给钱《星球大战》楚巴卡扮演者去世 终年74岁 269重度
6 五一假期怎样为加班费讨说法?法官:由员工举证中东国家没想到,如今会与中国一起做这件事 257重度
7 今天,一场世界级绞杀开始了!中国要小心了老师可持枪上课 美国佛州通过教师配枪法案 256重度
8 流星也疯狂?NASA局长警告:它对地球来说是种威胁中国成功发射天绘二号01组卫星 229重度
9 史上最霸气5A景区:混搭全球养殖鸡狗,凯旋门宙斯神庙全都有又一"友邦"喊"断交" 蔡英文当局:别别别,我给钱 229重度
10 故宫小长假再成热门景点:购票需预约 仅4日还有余票日本新天皇德仁与他的令和时代 226重度
查看更多>
>

友情链接: